機芯面盤合而為一 CARTIER 9600 MC鏤空機芯系列
Nov 15, 2016
每年都在S.I.H.H.錶展中,推出百餘款新錶的卡地亞,其獨特的鏤空機芯,無疑是辨識度最高且生命力最強的機種;如今隨著自動上鍊版的9621MC鏤空機芯的問世,陣容可謂空前堅強。
與自製機芯同步成長
還記得在去年國內的CARTIER卡地亞錶款鑑賞會中,筆者曾詢問品牌人員,為何卡地亞近年來推出的鏤空腕錶(無複雜功能)僅有手動上鍊版本?當時品牌人員回答:因為必須考慮到自動上鍊結構對於鏤空腕錶的視覺影響,因此在尚未推出最好的解決方案前,品牌不會貿然推出自動上鍊版本的鏤空腕錶。
而在2016年的日內瓦S.I.H.H.錶展中,卡地亞則推出最新的Clé de Cartier自動上鍊鏤空腕錶,內部所搭載的9621 MC自動機芯,更是卡地亞第一款擁有鏤空結構的自動腕錶。在距離卡地亞推出與積家合作8000 MC自動上鍊機芯的十年之後,廠方推出全自製的9621 MC鏤空自動機芯,也足以見證品牌在自製機芯領域的進步。
在深入介紹9621 MC機芯之前,我們再重新複習一下從自製機芯到鏤空錶款的這段歷史。在2006年之前,卡地亞將主力放在錶款設計之上,因此錶款的機芯通常是來自於專業機芯廠與其他品牌,少部分則是來自於同集團的PIAGET伯爵與JAEGER-LECOULTRE積家。
而積家在2005年發表自製的750自動計時機芯,這枚機芯直徑為26.2mm,厚度為5.72mm,採用雙發條盒與棘爪式上鍊結構。隔年卡地亞所推出的8000MC自動機芯,直徑為25.6mm,厚度3.82mm,並採用相同的發條盒與上鍊結構。經過仔細對照兩枚機芯,除了三番車(中間輪)的定位略有差異之外,其餘的發條盒、走時輪系與調時齒輪都乎完全相同。
因此,如果說8000MC自動機芯是750計時機芯移除計時結構後的三針自動版機芯,也是非常合理;但是品牌肯定不會針對這些研發細節向外說明,錶迷們也就只能自行研究比對。
8000 MC自動機芯是一枚四番車(秒輪)位於中央的大三針機芯,不過廠方後來沒有持續生產本枚機芯,而是變身成為兩針款的9610 MC鏤空手上鍊機芯(仍是圓形機芯的外觀),兩者之間的差異在於省略自動上鍊結構與大秒針,同時將動力儲存從52小時延長至72小時,但輪系與發條的組合仍然相同,振頻也同樣為每小時28,800轉。
這是卡地亞首款自製鏤空機芯,並且運用在2008年發表的Santos Triple 100之上,錶款可透過錶冠旋轉稜鏡面盤,雖然從面盤無法窺見鏤空結構,但是從透明底蓋可窺見枚鏤空機芯。
隔年卡地亞所推出的9611 MC鏤空手上鍊機芯,則是奠定了專屬於卡地亞的鏤空錶款風格。因為這是一枚專為Santos 100 squelette鏤空腕錶所打造的機芯,廠方特別將機芯設計成方形,與Santos 100的方形錶殼可說完美的組合。此外,9611 MC與傳統鏤空機芯的差別在於,廠方將基板與夾板切割為羅馬數字造型,從III到XII共有四個時標,因此可完全取代面盤,且具有獨特的設計美感。
9611 MC機芯日後也運用在多款的Santos Dumont鏤空腕錶上,隨著錶殼採用黑色ADLC塗層或是18K玫瑰金,機芯自然也有不同顏色的鍍層處裡。雖然機芯的外觀與功能與先前的8000 MC自動機芯有很大的改變,但是機芯的基礎架構仍然幾乎相同。
在2010年,卡地亞推出全自製的1904-PS MC自動機芯,透過增加一枚小秒輪連接擒縱輪,成為一枚小三針自動機芯,並且修改部分細節與加裝日期功能,先前由積家生產的8000 MC機芯,也正式轉換成卡地亞的純正血統。
自動版本接力上陣
在2016年卡地亞所推出的9621 MC鏤空自動機芯,同樣延續機芯與面盤合一的概念,不過由於搭配的錶款是Clé de Cartier系列,因此廠方將機芯回歸到圓形的設計,未來也可以運用在其他圓形錶款之中。機芯的尺寸達31.63mm,而厚度則為5.66mm,相較於9611 MC手上鍊機芯,變得更大且更厚,不過這也是自動機芯常會遇到的狀況。
而9621 MC延續面盤與機芯合一的概念,因此具有相同的III、VI、IX和XII羅馬數字形狀的鏤空錶橋,在機芯基板與夾板的製作方面,與早期的鏤空錶款自然不同。因為過去製錶師,都是依照原本機芯的造型與結構,進而打造出最適合的鏤空設計。但是為了符合卡地亞的前衛設計,因而不能採用既有的機芯,必須量身打造設計,所以當我們仔細比較9621 MC與9611 MC的結構,仍會發現些微的差異之處。
其中第二發條盒,也就是連接走時輪系的發條盒,其位置遠遠高於9611 MC機芯的設計,同時二番車(分輪)與三番車(中間輪)的定位也略有差異;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為了新增的棘爪式雙向上鍊系統,因此原有的設定必須變更。因此機芯的型號雖然接近,不過9621MC機芯應該是一枚全新打造的機種,但是部分零件採共用設計。
為了讓機芯的自動盤不會影響機芯的整體美感,因此廠方採用大面積的鏤空方式,只有兩側的支架固定整個自動盤,同時以22K黃金打造自動盤,彌補因鏤空所損失的金屬重量。其自動盤的邊緣,更是完全隱藏於機芯外緣的夾板之下;因此將錶款放置於手中把玩,如果沒有仔細觀察或用力搖晃,很難發覺這是一款自動腕錶。
棘爪式雙向上鍊結構
原先9611 MC機芯的零件為138枚,而採用自動上鍊的9611 MC機芯則為165枚,僅僅新增27個零件。其中採用棘爪式上鍊結構也是一大優勢,這項現今成為卡地亞最常使用的自動上鍊結構,其實與精工的魔術槓桿(Magic Lever)上鍊系統是相同的設計。
藉由自動盤與上鍊系統的間齒輪互動,迫使V字型的棘爪零件以一勾一推的方式,轉動發條盒上方的上鍊棘輪(具有倒鉤),進而推動大捲車產生上鍊功能。在扣除自動盤與發條盒上方的大捲車齒輪外,棘爪式上鍊結構的零件總數並不會超過五枚,同時零件所佔的體積也非常小。
除此之外,9621 MC機芯仍延續雙發條盒的設計,但是動力儲存為48小時,並沒有9611 MC機芯來的多,或許是廠方考量自動上鍊的原因,不需要像9611MC機芯使用72小時的儲能。
不過卡地亞的多款雙發盒機芯,並沒有因為多了一個發條盒而大幅提高動能;因此這些錶廠的設計概念,不完全只是單純的提升動能時間,而是著眼於提升發條動能品質。因為傳統的單一發條盒,在滿鍊與剩下百分之三十動能時,能量的輸出差距比較大,而使用雙發條盒設計,能將穩定的動能比率提高,增加走時輪系的穩定期。
形變的新組合
除了9611 MC與9621 MC機芯這兩枚主要的鏤空機芯之外,其實卡地亞近年來所推出的9600 MC鏤空機芯系列,都採用相同的面盤與機芯合一的設計,或是相同的機芯零件組合,展現卡地亞在鏤空機芯方面的創意。
其中在廠方在2015年推出的Crash鏤空腕錶,所搭載的9618 MC機芯,具有不規則的造型,相信是一枚全新設計的機芯。但是9618MC機芯仍然具有雙發條盒設計,且動力儲存達72小時,零件數也與9611 MC機芯相同,應該有部分零件是共用。
此外,同樣在2015年推出的Rotonde de Cartier Astrotourbillon Skeleton天體運行陀飛輪腕錶,其9461 MC手上鍊機芯,除了具有每分鐘旋轉的陀飛輪之外,其VI與XII羅馬數字時標,同時也是機芯的基板結構之一,進而達成鏤空的視覺美感。其中9461 MC機芯的中央架構,是來自於9611 MC機芯,但是結合每分鐘一轉一圈的陀飛輪,已經成為另一款高複雜腕錶。
文/陳韋仁 攝影/劉信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