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30米」代表什麼意思?

Oct 12, 2016

除了Deepsea這類為了專業潛水而設計的手錶之外,防水深度約100米就大致足以應付一般日常生活的使用了。

有次跟朋友聊到手錶防水性能的時候,對方突然指著技術資料問說,「防水30米指的是它的防水深度真的可以達到30公尺、也就是相當於10層樓高嗎?」說真的當下著實因為這個問題愣了一下,「日常生活防水=防水30米」,這個概念我們早就根深蒂固而習以為常,似乎沒有正經的去思考過這個數據本身的意義,既然防水標註30米,那為什麼只能達到洗手濺到水的日常使用程度呢?這個數值代表的其實是相對數據而不是實際評測嗎?

一般來說,當潛入水中的深度每增加10公尺,便會增加相當於一大氣壓(bar)的壓力,所以標示手錶防水深度的時候,我們最常看到的單位就是「公尺(m)」、以及「氣壓(bar)」或atm,照這個數據來看,10 bar就是相當於可承受水深100公尺時的壓力,抗壓3bar約莫等同防水30公尺,也就是我們一般認知的日常生活防水使用。

目前大部分品牌的防水測量測試,通常都是送到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機構做認證,在1990年時ISO 2281被制定來專門測試手錶在從事水上活動時的防水標準(如果是潛水錶則有另一項認證標準ISO 6425),其中測試的標準包括:

1.  浸入水中10公分的深度需超過一小時

2.  錶冠或按把可浸入10公分的水深,承受5個單位的垂直向量超過10分鐘

3.  冷凝測試-將手錶放置在40°C45°C的加熱板上,持續1020分鐘測試鏡面內部是否產生冷凝作用

4.  不同溫度下的承受力-將手錶浸入10公分的水深5分鐘,接著以40°C20 °C再換回40°C的方式去轉換,切換的間隔不超過1 分鐘,以此觀察鏡面是否有水氣產生

5.  水中過壓測試-將手錶浸在測試容器裡110分鐘,並置於固定壓力值下10分鐘,然後觀察是否能在1分鐘之內降到環境壓力,並不得產生水氣和冷凝作用

6.  空氣過壓測試-將手錶放置在高於標準值2大氣壓的狀態,手錶的壓力氣流不得超過50 μg/min單位速率

*    不需防撞及抗磁性能
*    不需通過負壓測試
*    錶帶等附件不需經過測試
*    不需經過防腐蝕測試

而除了耐熱和衝擊等測試,ISO 2281的測試都需在18 °C to 25 °C的溫度下進行,經過重重的測試之後,才能標示出防水深度。

具有防水功能的手錶,底蓋會有WR (Water Resistant) 多少BAR/M的標示

不過既然經過如此嚴密的測試,到底為什麼防水錶標註的30公尺防水,和一般生活上認知的30公尺是不一樣的呢?

因為這些測試其實都是在實驗的靜態環境下操作的,即便轉換任何數據都是在可主導的控制變因下進行,但是手錶在實際佩戴的時候,是處於動態的狀況,水流、手部動作......等等都會影響手錶實際承受的水壓值。

以防水深度來說,在水中上升和下潛的過程,都會讓手錶承受減壓和增壓的壓力差,再加上手錶內部用來防水的橡膠環圈,本身就會因為長時間使用、放置過久等因素導致彈性疲乏影響密合度,如果沒有定檢或保養,種種的因素加總起來,都會影響到手錶實際的防水度,所以實驗室中測試出來的30公尺,代表的也就不是實際的深度了。綜合以上的因素,其實可以說ISO的手錶防水認證,訂立了一項相對數值讓業界有參考依循的標準,和實際的深度產生的落差,等於是加入安全係數考量的謹慎評估。

其實平心而論,即使手錶真的標註了防水100米,以數值來看被認定為可用於游泳的等級,但是如果它的價格不菲,大家應該也不敢貿然戴著它游個500公尺自由式吧!同事就曾提到很多錶友都在網路上分享過,戴著標榜防水100米的手錶去游泳,結果手錶進水、故障的不在少數!但他有個女性朋友,戴著Lukia同樣防水100米的手錶去游泳,游了好一段時間手錶也都沒出什麼問題,她本人甚至不知道這類型的手錶,最好是不要戴著去游泳比較保險!所以使用的數據最終都只是參考,除了要定期送檢保養之外,如果真的要戴著手錶去從事水上活動的時候,建議可以詢問一下購買的店家或維修單位,請他們針對錶款提供專業的使用建議,或是根據自己的使用習慣去做推敲,才是比較保險的作法,如果完全仰賴數據的標準,卻不慎讓心愛的手錶受到損傷,似乎有點得不償失呢!

防水深度標示表,較保守的建議是100M以上才適合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