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納海首枚三問錶現身! 世界首見可切換兩地報時的十進位三問 Radiomir 1940 Minute Repeater Carillon Tourbillon GMT三問報時兩地時間陀飛輪腕錶
May 3, 2016
既然要創造足夠音量、音質,沛納海的三問音簧除了採用專屬特殊合金,三條音簧共兩個固定底座(Monobloc),是與機芯一同固定在錶殼內部,所以當音鎚敲擊時,音簧底座會與錶殼一同共振,產生較大的音量。
為此,沛納海特別投入研究該錶殼的製作,其所搭配的Radiomir 1940錶殼形式,直徑高達49mm,不僅成為目前品牌旗下最大尺寸的錶殼,甚至錶殼線條比起一般Raiodmir 1940還更向外擴張,透過鏡面往機芯側面更深的內部觀察,就會發現錶殼內已呈現中空,研發團隊指出,這是沛納海重要的製作技術提昇,是將錶殼區分為兩個零件,一般過去錶殼僅為單一成品,但為了極大化的移除錶殼內部金屬,故將錶殼一分為二,創造足夠的空間後,再將兩個錶殼焊接在一起,並加以拋光,故看起來像是一體成形,這樣的作法,使錶殼既能維持足夠的剛性、又能達到最大的共鳴空間。
除了聲音優異,沛納海這只三問的特殊功能,就是可自由切換兩地時間,選擇其中之一來報時。過去曾有LOUIS VUITTON設計可報出第二地時間的三問錶,不過該款無法切換。
操作的方法很簡單,先轉動錶冠,將錶冠上的黑色標點轉至正面,此設計即是錶冠的安全裝置,如果不轉至正面,該切換按把就不能操作。接著按下錶冠上的按把,再從面盤九點鐘位置上的HT/LT(原居地時間/當地時間)觀察紅點落於哪個位置,即表示三問將報時的地區時間,最後按下錶殼左側、表面刻有音樂符號的按把,隨即啟動報時,HT報時的小時數字是根據第二地指針、LT報時的小時數字則根據時針。
其三問的刻鐘不是傳統的15分鐘,選擇了近來少數高階品牌包括如貴朵CREDOR、朗格A. LANGE & SOHNE與獨立製錶師Kari Voutilainen等等曾使用的十進位計算法,假設以10點46分為例,高音鎚會敲擊10下代表10點、接著三鎚連續各敲擊三次、一個循環代表十分鐘,故共有四個循環代表40分;最後低音鎚會敲擊6下代表6分。這樣的敲擊法,被認為是更現代、更直覺式的設計。
然而為了避免報時進行之際,誤觸切換按把或報時按把,沛納海也貼心的加入安全裝置:當報時進行時,所有按把都會鎖定,配戴者便無法按下,直到報時結束。
該枚腕錶內部搭載的P2005/MR手動上鍊機芯,雙發條盒動力儲存為四日,總零件數達633枚,是目前沛納海最複雜的機種,主要以P2005陀飛輪機芯為基礎,再加上自製的三問結構,使兩大功能成功整合在同一枚機芯中,進行組裝時,製錶師會先將主體陀飛輪機芯完成,再逐步加入三問組件,光是零件打磨、組裝、三問音質測試等等就需要三個月的時間。
整枚腕錶的正面視覺配置,大部分依照過去沛納海鏤空陀飛輪如PAM 348、PAM 528的設計,例如11點鐘位置仍是雙軸斧形框架360度旋轉陀飛輪、三點鐘為日夜指示、鏤空的格柵面盤,同時也因為三問的加入而有所更動,包括九點鐘為小秒鐘再加入兩地時間報時指示,在六點鐘位置也可看見三問零件的報時槓桿,當報時進行時,就能看見槓桿的依序運作。
1997年才從沈睡中甦醒的沛納海,當時並沒有任何新興品牌像它如此有遠見,早從2002年開始發展自製機芯計畫,似乎是為了打破被人們認為靠「外型」成功的迷思。終於,2016年沛納海站上技術頂點、成為真正的高階品牌,推出象徵傳統複雜功能中最困難的三問錶,而且,還是一只搭配獨家雙軸360度旋轉陀飛輪的三問錶,想必許多的沛迷應該感到既興奮又意外吧!
仔細思考,其實整個過程是有跡可尋的,沛納海從一開始制定的機芯規格就非常之高,P2002系列有著八日鍊、停秒、兩地時間、時針快調的配備,甚至還是一枚替未來加裝複雜功能預作準備的基礎平台,於是有了一系列兄弟姊妹從P2003十日鍊、P2004計時碼錶、P2005陀飛輪、P2006雙追針等等,更遑論現在還有其他型號,鋪天蓋地的涵括所有功能,相信全面搭載自製機芯已在前方不遠處。
從十多年自製機芯的發展中,相信沛納海學習到許多經驗並獲得偌大技術數據,三問功能的出現,或許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這也讓沛納海真正擺脫倚賴集團技術資源而獨立茁壯。
延伸閱讀:直擊PANERAI沛納海自製化的新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