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動力來源 積家380系列雙翼機芯

Sep 16, 2015

長久以來,許多製錶師一直嘗試製造最容易閱讀,與最為精準的計時碼錶,而JAEGER-LECOULTRE積家將昔日雙發條盒及雙輪系的概念運用在380系列機芯之中,不僅創造出多樣化的功能,同時也重現昔日優異的製錶工藝。

Duomètre Unique Travel Time雙翼獨特旅行時間腕錶:直徑42mm 18K白金錶殼/時間指示、兩地時間、世界日夜顯示環與動力儲存顯示/383手動上鍊機芯/藍寶石水晶鏡面、透明底蓋/防水50米/芳登廣場專門店款,限量100只/參考價NTD 1,550,000(實際價格以官方公告為準)

相信提到積家,各位愛錶人士絕對會想到積家在專業製錶與自製機芯的成就,近年來在大複雜功能腕錶上的表現,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不過在進入腕錶時代後,積家在計時碼錶的成就,可說是大不如前,一直到2005年,積家推出全新的750自動計時機芯之後,情況才有所改善。

因為創立於1833年的積家,最早便是以製造機芯起家的錶廠,特別是在1890年之後,LeCoultre製錶工坊持續推出不同的計時機芯與大複雜功能機芯,精湛的製錶工藝,為錶廠帶來更大的商機。其中在1902年,LeCoultre製錶工坊與PATEK PHILIPPE百達翡麗展開密切的合作關係,在往後的30年內成為百達翡麗的重要夥伴;接著在1907年,LeCoultre製錶工坊也與CARTIER卡地亞簽訂獨家的合作契約。在這段腕錶即將成為未來主流的時期,LeCoultre製錶工坊推出多款不同尺寸的計時機芯,都搭載於這兩大品牌腕錶之中,日後更成為拍賣會上的常客。

不過隨著腕錶的比例逐漸提升,以及隨後而來的1929年經濟大蕭條,LeCoultre製錶工坊推出的計時機芯數量更為稀少。在1937年,LeCoultre與法國航海計時器製造商EdmondJaeger合併為積家錶廠之後,計時機芯的數量更是銳減,對於一家擁有頂尖技術的錶廠來說,的確是不可思議。不過在機械腕錶最輝煌的1950、1960年代,許多知名大廠如百達翡麗、江詩丹頓甚至是勞力士,也都未推出自製的計時機芯,因此這應該是單純屬於錶廠的策略。

積家的380機芯結構圖。

在1996年,積家終於推出了新一代的計時機芯829(限量款式)與859,這是專門為Reverso系列所打造,屬於少見的長方形計時機芯,尺寸僅有28.8x23.3mm,具有60秒與30分鐘逆跳計時功能(在機芯背面),採用導柱輪與水平離合結構。不過由於機芯的尺寸與設計,僅能用於Reverso系列,因此廠方在推出750自動機芯時,也將這枚機芯停產。

接著錶廠在2007年推出Duomètre à Chronographe計時腕錶,並搭載積家特別設計的Dual-Wing(雙翼)380手上鍊機芯,其特殊之處在於運用兩組獨立的發條盒與齒輪系,也是首款運用在腕錶上的特殊設計。雖然在十九世紀,已經有部分錶廠推出具走時、計時雙輪系的雙發條閃電跳秒計時懷錶,但是由於尺寸驚人,日後未曾在腕錶上出現類似的設計,直到本枚機芯的出現。

使用者可透過單一錶冠替兩個發條盒上鍊,當逆時針方向轉動錶冠可為走時(擒縱裝置)發條盒上鍊,順時針方向轉動錶冠則為第二地時區輪系發條盒上鍊。為了避免使用者只朝單一方向上鍊,所以設置兩個動力儲存顯示,讓使用者了解發條盒的能量狀況。

過去的雙發條閃電跳秒計時懷錶,由於具有獨立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秒跳秒針,因此需要另一組發條盒與走時輪系來提供能量,因為計時碼錶在啟動計時功能時,發條盒與走時輪系必須額外負擔計時功能所消耗的動能,會降低降低擺輪的振幅,並消耗發條盒中一部分動力,從而影響腕錶的走時與穩定性,因此採用雙發條盒與雙輪系的結構,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最佳方法。

而380機芯同樣具有六分之一秒跳秒針與計時裝置,因此採用相同的設計,但機芯的直徑已經縮小至33.70mm,厚度亦僅有6.95mm,運用在腕錶之中,尺寸也不會太大。本枚機芯採用雙發條盒設計,透過順時針向與逆時針的方向轉動錶冠,可分別替兩個發條盒上鍊,而兩個發條盒分別連接各自的輪系,以提供穩定的動能來源。

當計時功能尚未啟動時,僅有走時輪系在運轉,直到啟動計時功能之後,由計時發條盒提功能量的計時輪系才開始運轉,透過特殊造型的12齒星形齒輪(上下各六齒)與擒縱輪的上方的飛秒針輪(共30齒)連接,形成第二組的輪系運轉,同時交由同一組擺輪游絲控制運轉速度。廠方使用特殊的星形齒輪與飛秒針輪做為離合裝置,是非常少見的設計,也是因應雙輪系結構所設計的裝置。

相較於380與381兩款機芯,383機芯由於刪除了閃電跳秒指針以及擒縱輪的上方的飛秒針輪,因此廠方除了保有中央大秒針的停秒歸零功能之外,也同時增設停秒簧片,可輕觸擺輪外緣,迫使擺輪停止。

380機芯皆搭載於Duomètre à Chronographe計時腕錶,面盤上左右的兩側各具小錶盤,右側採用藍鋼指針的是計時功能,而左側採用鍍金色指針的是時間顯示,透過兩種不同的色彩,讓使用者能清楚的辨識指針功能。使用者可透過單一錶冠替兩個發條盒上鍊,當順時針方向轉動錶冠可為走時(擒縱裝置)發條盒上鍊,逆時針方向轉動錶冠則為計時輪系發條盒上鍊。為了避免使用者只朝單一方向上鍊,所以設置兩個動力儲存顯示,讓使用者了解發條盒的能量狀況。

383手動上鍊機芯規格:直徑34.30mm/厚度7.15mm/振頻28,800 vph/紅寶石數54顆/雙發條盒,動力儲存各50小時/螺絲微調平衡擺輪與平游絲。

在2010年積家推出了Duomètre à Quantième Lunaire月相日曆腕錶,這款腕錶也繼續沿用Duomètre系列在同一個機芯中使用兩個獨立的機械設計,內部所採用的381機芯,除了減少了計時零件與導柱輪之外,但同時保留了獨特的1/6閃電跳秒指針。從外觀來觀察,本款月相日曆腕錶與先前推出的計時碼錶同樣具有雙面盤設計,但是顯示時間的面盤則由左側轉移至右側,而左側的面盤則具有日期與雙半球月相盈虧顯示。這項可輕鬆轉換面盤位置的設計,也是得力於Dual-Wing機芯的設計,因為兩個發條盒與齒輪系,最終的交會點是同一個擒縱裝置,因此只需要簡單修改,就可以輕鬆達成此項設計,而無須增加太多的零件結構。

而這枚381手上鍊機芯,共有369枚零件所組成,略少於380機芯的390枚零件數,兩個發條盒的動力儲存同樣為50小時。其中靠近錶冠的發條盒與齒輪系,連動時、分、秒、閃電跳秒指針、日曆和月相功能;而另一邊的發條盒,則是另一組恆動的走時輪系,直接與擒縱輪與擺輪連動。一旦替發條上鍊之後,它將不回停止運作,直到發條能量耗盡,而積家則是透過閃電跳秒針連接兩組獨立的傳動輪系。

這是積家首款雙翼概念的機芯,它的計時離合結構,是透過特殊造型的12齒星形齒輪(上下各六齒,綠圈處) 與擒縱輪的上方的飛秒針輪(共30齒)連接,是非常少見的設計。

當使用者拉出錶冠時,靠近錶冠的發條盒與齒輪系,其大秒針與閃電跳秒指針都會歸零且停止運作(透過中央秒針上的歸零錘),也代表所有的顯示功能都停止運作,只剩下另一組恆動的走時輪系還在運轉,所以擺輪與擒縱裝置仍在運作。直到錶冠推回原位時,兩根秒針開始轉動(也就是顯示時間的齒輪系),且立刻與不停運轉的擒縱裝置展現同步運轉,以相同的頻率-也就是3赫茲-進行轉動。所以時間的精確度在瞬間獲得最大程度的保證,因為在一此過程中,擺輪從未停止運轉。

在2012年,積家推出全新的Duomètre à Sphérotourbillon雙翼球體形陀飛輪腕錶,內部所搭載的382機芯,雖然它同樣為Duomètre系列的一員,採用了雙發條盒與雙輪系設計,但是已經是一枚全新設計的機芯,而非從原來的380機芯修改,因此雙輪系的排列已經完全不同,但同樣為雙發條盒設計概念。由於382機芯的陀飛輪除了圍繞鈦金陀飛輪框架軸旋轉,另外更以20°傾斜繞第二個軸運動。由兩種截然不同的快速旋轉(分別為30秒和15秒),加上圓柱形游絲設計,雙發條盒能提供更為穩定的動力來源。

同年底,積家更發表搭載383機芯的Duomètre Unique Travel Time雙翼獨特旅行時間腕錶,不過此次廠方刪除了閃電跳秒指針,因為上方放置了北半球地圖的24小時時區顯示。在錶款的面盤上,分別顯示兩組功能;其中右上方的面盤可顯示本地的時間,而左上方的面盤,則是旅行時區的跳時與分鐘指示,可透過左側兩個按把前後調整時區,當錶冠拉至第二段,可同步調整兩個面盤的指針時間。而383機芯的功能結構已經大幅改變,498枚零件數也高於380機芯的390枚;另外383機芯提高振頻至每小時28,800轉,前者則是21,600轉。

圖左為Duomètre à Quantième Lunaire,圖右Duomètre à Sphérotourbillon。

圖左的Duomètre à Quantième Lunaire,是2014年積家推出的新款式,同樣使用381機芯,使用大明火琺瑯面盤,採用18K白金錶殼,並取消南半球月相指針,錶徑也縮小為40.5mm,限量180只。圖右為Duomètre à Sphérotourbillon。

文/陳韋仁
攝影/劉信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