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的新歷史名作 IWC 98000系列機芯
Nov 26, 2014
在IWC長達140多年的製錶歷史中,98機芯伴隨了將近一半的歲月,原本應該與其他懷錶機芯進入博物館的命運,卻隨著機械錶復興,以及大錶風潮的流行,成為全新的98000系列機芯,也是目前IWC最重要的手上鍊機芯。
歷史洪流的傳承
在1872年,IWC萬國錶開始推出著名的Jones Caliber瓊斯機芯,也是IWC第一枚自製機芯,這對於當時僅建廠4年的新錶廠來說,的確是相當不容易。而瓊斯機芯最特別的地方,是由擺輪夾板上,跨越至輪系夾板的延長式快慢針;另外結合單一橋板的設計,在同時期的懷錶機芯中,建立起獨特的外觀設計。
日後,IWC也持續推出多款懷錶機芯,不過隨著懷錶尺寸的輕薄袖珍化,廠方所生產的機芯尺寸,也從瓊斯機芯的19法分逐漸縮小至74機芯的17法分。而這枚74機芯,也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葡萄牙腕錶所搭載的第一款機芯;由於尺寸微型化,因此才能裝入43mm直徑的葡萄牙腕錶之中。此外,同時期許多錶廠在生產懷錶機芯時,都會推出使用相同零件,但小秒針在不同位置的另一枚機芯,因此廠方另一款73機芯,小秒針是在九點鐘位置;如同ETA 6497與ETA 6498機芯一樣。
而在1927年,廠方則推出一款尺寸最小的95機芯,僅有163/4法分;之後在1936年,廠方推出同尺寸的98機芯,也就是本期所要介紹的98000系列機芯的前身,兩者的差異僅有在小秒針的位置。隨著腕錶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成為主流設計,這兩枚機芯僅運用在少量生產的懷錶之中。機芯編號也陸續修改為3碼與4碼,最後成為9520與9820。
在石英錶革命之後,生產的數量更是屈指可數。不過隨著1980年代末的機械錶熱潮興起,庫存的9520與9820系列機芯,有了新的用途。在1993年,IWC慶祝建廠125周年,推出了兩款葡萄牙限量腕錶,其中錶徑為42mm的Ref.5441手上鍊腕錶,採用具有鵝頸式微調裝置的9828機芯,重現了昔日葡萄牙錶款的風貌。除此之外,在2000年之後所興起的大錶熱潮,讓IWC在2005年推出具有瓊斯系列外貌的98290機芯,搭載於限量的葡萄牙瓊斯紀念腕錶,機芯的基礎就是來自於9820機芯。爾後,廠方再推出用於非限量錶款的98295機芯。
瓊斯機芯的外貌
98295機芯與昔日的98系列機芯相比,最大的差異在於改用了四分之三主夾板的設計,這也是瓊斯機芯特有的風格。過去的98機芯,採用瑞士傳統的多夾板設計,除了擺輪夾板之外,還有五片用於固定輪系與發條盒的夾板。這種瑞士的多夾板設計,主要是為了組裝與維修的便利性,因為製錶師可藉由鑷子輕觸齒輪的動作,將齒輪軸心推入紅寶石軸承的孔洞中。但改用了四分之三夾板的設計,就必須花費多一些時間將齒輪軸心放到軸承之中。不過本枚機芯所採用的四分之三夾板,周圍皆可看到齒輪,因此組裝難度不會太高。
而機芯的另外一項特色,則是比一般快慢針要長三倍的延長式快慢針。因為推動快慢針可改變游絲樁與快慢針之間的位置,如果將快慢針與游絲樁之間的距離拉遠,代表游絲可轉動長度變短,擺輪運轉速度自然會加快;反之距離靠近,代表游絲可轉動的長度變長,所以擺輪速度會變慢。而延長快慢針的用意在於,如果以避震器為中心點,快慢針的尾端越長,移動的距離自然更為精密,同時維修人員也容易使用;目前錶壇中,也僅有本枚機芯採用這樣的設計,因此更容易凸顯其特色。
新增的停秒功能
由於98295機芯是當年的98懷錶機芯所衍生而來,因此發條盒與走時輪系的配置都是傳統的小秒針設計。也就是二番車(分鐘輪)位於機芯的中央,然後連接著三番車(中間輪)以及位於六點鐘位置的四番車(秒輪)。而昔日的95懷錶機芯,則是將發條盒位移,以及更換錶冠的方位,然後大小卷車的位置互相對換,就變成另一款的機芯,但是零件之間的共用性高達八成以上(以同年代的機芯來比對)。
除此之外,本款機芯還有一項特色,那就是具有停秒裝置。相信有收藏古董錶與懷錶的人都知道,在1960年代之前,大部分的機芯都沒這項功能,因為大部分的人也沒有這項需求。
此外,身邊具有精確的天文台鐘或是航海鐘,可供對照的使用者更是屈指可數。因此在日後的9820與9520系列機芯中,廠方特別設置了停秒簧片,可提供精準的對時。而停秒簧片設置於機芯中央,連接著錶冠龍芯,當使用者拉出錶冠時,靠近擺輪旁的弧形簧片,便會輕輕碰觸擺輪,使擺輪停止運轉,進而提供精確的校時功能。
精準的控制中樞
本款機芯的基礎來自於當年的懷錶機芯,因此不需要特別縮減零件的尺寸,其中最明顯的地方在於使用寶璣式雙層游絲。受限於現在腕錶的尺寸,與機芯薄型化設計,許多錶廠早已經不再使用寶璣式游絲,即便是最頂級的錶廠,也不一定採用這項設計,但是其優越的等時性與方位差,讓部分錶廠仍會偏愛使用。
寶璣式游絲的外側末端會彎曲並圍繞著游絲上方,然後固定於比較靠內側的游絲樁,所以也稱之為雙層游絲,其特性接近於早期的航海天文鐘所使用的圓柱形或球形游絲。
另外,機芯同樣採用當年的螺絲擺輪,也就是可藉由擺輪上的小螺絲來調整擺輪的方位差,或是調整大範圍的時間誤差。廠方後來在擺輪兩側的支臂上,加裝了兩顆砝碼,筆者猜測應該也是微調時間快慢,搭配快慢針一起調整誤差,同時可通過五方位的精準度調校。
多樣化功能的運用
目前98000系列機芯皆裝載於葡萄牙系列,而有些機種更是用於一兩款腕錶之後,便沒有繼續推出。不過按照瑞士錶廠的生產模式,每隔幾年會重新推出類似功能的錶款,所以錶迷也無需太過擔心。當IWC在2005年推出新一代的98290機芯之後,另外還推出鏤空版的98910機芯,也是運用在葡萄牙瓊斯紀念腕錶之上,但僅有鉑金與18K玫瑰金版本。
之後廠方在2007年推出98245機芯,它具有規範式指針的設計(也就是三針一線)。同年廠方也推出擁有陀飛輪裝置的98845機芯,同樣使用規範式指針功能,機芯加裝了飛行陀飛輪裝置,振頻也提升至每小時280,000轉,儲能也達到54小時,這是比較特別的地方。
而IWC在2008年推出了新款的Vintage系列,其中的柏濤菲諾手上鍊腕錶,採用了98800機芯,它在十二點鐘位置,裝置了月相盈虧視窗,整體厚度也增加為6.1mm;不過原本的柏濤菲諾 Ref.5251錶款,採用的卻是95機芯系列,所以月相功能放置於三點鐘位置。至於另外一款葡萄牙1939則是採用了98925機芯,也就是夾板改用日內瓦波紋的機種,有別於2005年推出的98920機芯,改用當年瓊斯機芯的打磨處理。
在2010年,IWC發表了98900陀飛輪機芯,採用小三針顯示模式,與先前的三針一線款式不同。此外,同年推出的新款98950三問機芯,是附加三問功能模組的機種。過去廠方使用的95290三問機芯,是由昔日95機芯衍生出的機種,如今由98950三問機芯取代,象徵未來95系列機芯將會退出生產行列,由98000系列機芯一統江山。
文/陳韋仁
攝影/劉信佑
摘自 第60期 城邦國際名表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