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積家技術力 一窺球體陀飛輪三號之祕(下)

Oct 29, 2014

僅能人手製作的球狀游絲

球體陀飛輪3號的視覺中心,就是六點鐘位置、360度旋轉的球體陀飛輪裝置,加上積家將正面的陀飛輪錶橋取消,所以讓球體陀飛輪的視覺更形開闊,看起來像是在漂浮的旋轉方式,同時內部的藍色球狀游絲亦形醒目,一縮一放的運作之間,簡直讓人看傻了眼。

市場唯一球狀游絲:目前僅有積家製作球狀游絲(圖左),此游絲的球性線條,只能以手工捲製,機器無法代工,比起柱狀游絲(圖右)其間隔更沒有規則,當游絲開始縮放運作時,視覺感受非常厲害。

但要成就這樣的傑作,所有的零件非得自行製作不可。

現今能自行生產游絲的品牌不超過五家,其餘皆使用來自ETA旗下的Nivarox游絲廠所提供的通用規格游絲。但其實游絲是直接影響一只腕錶精確度的關鍵因素,不過包括游絲合金的元素組成、生產過程的設備,均必須投入超乎想像的研究資源,才能獲得穩定且合適的游絲,故游絲的製作,成為評定一家錶廠的最終標準。

純手工捲繞游絲:工匠會先以一隻夾子夾住其中一個尾端,接著以另一支夾子開始邊壓邊拉,憑藉她的經驗與手感拉出正確的間距。
末端曲線的比對:工匠手上所展示的即是球狀游絲的俯視圖,兩個末端曲線可以看見是向內收縮,當工匠在捲製完成後,會將游絲拿到投影機下,跟俯視圖進行比對。

積家腕錶目前使用自製游絲的比例,佔整體產量約百分之八十,故製作上已是駕輕就熟,不過,從2009年發表筒狀游絲以來,已表示積家能夠根據功能的變化,自行改變游絲的線條、形式,並取得最佳的性能表現。

與擺輪結合後的確認:在游絲開始製作之間,機芯設計部門會將預先規範的工程圖送至工匠,接著捲好游絲便會與擺輪結合,工匠可從螢幕觀察隨著游絲旋轉的上下反光層次是否正確。

正因為筒狀、球狀游絲的形狀特異,故只能以手工捲繞製作,實在非得眼見才得以相信,一條僅頭髮1/4直徑、小於2mm的垂直高度是以純人手完成。積家廠內僅有一位資深女性工匠可擔任此項工作,她從事游絲製作已有十八年的時間,她表示,比起筒狀游絲,球狀游絲會分別向上、向下縮減,故每層游絲之間的間隔沒有規則可循,但是會先以電腦模擬出最佳的形狀俯視圖,所以她必須倚賴自己的手感,先夾住游絲尾端,再來慢慢的一層一層捲出正確的線條,需要四至五個工時才能完成一條,其中最難的便是兩端向內收入的末端曲線。

特殊夾板紋路:在球體陀飛輪3號的夾板表面,有著細微凹凸的質感,這屬於一種古老的打磨方式,過去都以傳統的手工搭配鑿具進行,現今則利用了一種電動工具,其鋼質鑿頭會同時高速轉動且前後伸縮敲擊,模擬古老的鑿擊動作,工匠必須輕輕的在夾板上來回製作,如力量太重則無法回復夾板的表層。
初期設計的功能規劃:積家在球體陀飛輪3號上的規劃,主要為了突顯球體陀飛輪裝置的主視覺,除了取消了陀飛輪錶橋,而時、分顯示與計時碼錶則分列左右,而單按把計時碼錶的數位跳時簡潔易讀,至於計時上方的小小圓形蓋子則是導柱輪,整體看來古典卻又能感受球體陀飛輪的魄力。
鋁合金陀飛輪框架:其鋁質框架從2004使用至今,外框架每分鐘繞軸自轉一周,內框架每24秒自轉一周,重量僅0.43公克,從圖中可清楚的看見製作的過程,積家同時對鋁質框架表面進行特殊處理,以提高其反光性,可使光線進入球型陀飛輪內部,讓內部的藍色球狀游絲與擺輪更清晰的被觀賞。
可微調錶釦滾輪:在球體陀飛輪3號的錶釦上,積家設計了一個人性化的裝置,其錶釦側邊附有一枚可微調滾輪,可讓錶釦調整至毫米的間距,彌補錶帶上孔洞之間的間距,讓配戴能更形貼手,光是這個裝置就有約100枚零件所組成,能看出積家在小地方相當用心且願意投入設計的複雜結構。

文/劉必祥  攝影/劉信佑  摘自 第59期 城邦國際名表雜誌

延伸閱讀:直擊積家技術力 一窺球體陀飛輪三號之祕(上)

延伸閱讀:17項專利歐米茄三問追計時碼錶 Olympic 1932 Chrono Chime、超霸Chrono Chime同軸擒縱45毫米大師天文台計時腕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