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DIOR起源之旅 改變思維的創新(下)
Oct 9, 2014
SOPROD機芯廠 & BUNTER S.A.珠寶工坊
密切合作的夥伴
在上篇曾提及,目前大部分的瑞士鐘錶品牌,仍採用專業分工的生產流程,因此位於侏儸山區,仍為數眾多的專業零件廠。在本次的參訪過程中,我們也造訪知名的SOPROD機芯廠,以及日內瓦最著名的BUNTER S.A.珠寶工坊。
積極進取的機芯廠
近年來,受限於ETA機芯廠減產的政策影響,許多原本負責改造與組裝機芯的小型機芯廠,開始進入此一領域,並提供更多的產品給予各大錶廠。目前與DIOR合作的有SOPROD與SELLITA機芯廠,而SOPROD機芯廠是最早推出新款自製機芯的機芯廠,而非生產相同結構的ETA產品。DIOR著名的Inversé自動機芯,就是與SOPROD及Frederic Jouvenot一同研發的產品,而Inversé是以SOPROD的A10-2自動機芯為基礎加以改造而成。
目前SOPROD機芯廠在瑞士分別有四間工廠,分別負責研發、機芯組裝與生產零件,而我們參觀位於Les Reussilles的SOPROD組裝廠,則是早在1966年就已經開始運作。而這間廠房還有負責研發、客戶服務與行政工作,因此我們所參觀的機芯組裝與測試部門,則是位於二樓。
當我們進入房間,映入眼簾的是為數眾多的製錶師,以及桌上密密麻麻的機芯零件與檢測儀器。而每一個區域也都分成不同的單位,負責不同的工作。其中從設定游絲樁與快慢針的角度,到安裝擺輪游絲,這些精確且細膩的
工作,都是需要在一定的標準下進行。另外,廠方具有高科技的自動化儀器,包括先進的自動點油機具,可提高點油的速度,同時無須增加額外的人手。
廠內許多製錶師的桌上,都有一個大型的軌道式機器,裡面放置許多半成品的機芯,製錶師可自動控制速度,一步一步的將零件組裝於基板之上,完成機芯的部分架構。透過這樣的設計,製錶師可以快速完成一大部分的零件組裝,而無須將機芯重複的取出與放入。
當機芯完成所有組裝之後,接下來就進入品質測試的部分,從多方位的精準度調校,到擒縱叉寶石與擒縱輪的接觸角度,這都是必須注意到的細節。而測試完成後的機芯,便裝箱送往各大錶廠。
首屈一指的珠寶工坊
還記得DIOR在2010年,推出全球僅限量一只的Christal Tourbillon Rubies 鏤空陀飛輪腕錶嗎?這一款腕錶除了在錶圈與鍊帶上,鑲嵌耀眼的方鑽之外,周遭點綴著鮮艷欲滴的紅寶石,更是錶款最大的賣點,這些紅寶石來自三十年前已經停產的泰國紅寶石礦場。DIOR之所以能推出如此頂級的珠寶腕錶,是與日內瓦著名的BUNTER S.A.珠寶工坊合作的緣故。
近幾年來,錶壇推出許多頂級華麗的珠寶腕錶,有極大的比例是與BUNTER S.A.合作。而工坊的負責人Mr.Claude Sanz,原先是一名地質學家與礦物學家,在大約40年前,Claude Sanz收購了BUNTER,展開了他的創業之路。BUNTER S.A.位於日內瓦郊區的一個小村落,很難想像這裡竟然製造全球最頂級的珠寶腕錶,而工坊的外觀如同傳統的瑞士農莊,進入之後才發現別有洞天。
位於二樓的研發與設計部門,大約有四到五位年輕的工程師,將錶廠提供的錶款圖片與數據規格,輸入電腦之中,並以CAD軟體來設計運算,便能精確的推算出如何切割錶殼、錶圈,以及每個寶石的尺寸與克拉數。之後,便由位於地下室的CNC電腦加工母機,切割所需的錶殼結構。同時間,位於一樓的珠寶部門,也將來自全球各地的珠寶與鑽石,進行切割與拋光的手續。
由於Claude Sanz多年來累積的人脈與資源,因此能尋找到極為特殊與高品質的珠寶,包括多款用於Dior VIII Grand Bal上的特殊寶石,這也是許多錶廠特別倚重ClaudeSanz的地方。
此外,我們也造訪位於工坊15分鐘車程外的鐘錶製造部門,這裡是負責鑲嵌與組裝的地方,同時錶廠也將錶款所需的機芯、面盤等零件運送至此。完成組裝之後,並進行精準度的測試,然後就可以交付給錶廠,由廠方進行最後的品管檢驗。
Granville DIOR博物館 & 巴黎凡爾賽宮
創作靈感的來源
法國自從十七世紀開始,就是歐洲的文化與思想中心,而凡爾賽宮Versailles內的貴族,則是促使服裝與工藝蓬勃發展的重要因素;而Dior先生對於藝術的豐富涵養,則是日後品牌最重要的創作資源。
法國的文學家伏爾泰(Voltaire)曾說過,世界的歷史上有四個值得重視的時代,除了古希臘與亞歷山大時代、凱撒與奧古斯都時期的羅馬、美第奇家族統治的佛羅倫斯(文藝復興時代)之外,第四個就是法國路易十四時代(1638-1715)。
雖然十七世紀的確是法國人值得驕傲的年代,但是伏爾泰沒有想過,也不太可能想到,十八世紀的法國大革命前夕,思想啟蒙運動的蓬勃發展,使得法國更成為歐洲文化與思想的中心。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法國仍是歐洲文化最重要的啟蒙地,而巴黎也是富豪與名媛淑女最喜愛的都市。
Christian Dior於1905年出生在法國諾曼第的格蘭佛Granville,家庭環境相當富裕,其父親原本欲栽培他成為出色的外交官,但自孩提時代起,Dior早已展現在服裝方面的藝術天份及熱情。之後雖因經濟大蕭條的緣故,父親經商失敗,Dior經歷了一段辛苦奮鬥的日子,但執著於服裝設計的Dior,在服完兵役之後,習藝於巴黎服裝設計師Lucien Lelong的門下。日後,Dior巧遇了童年的好友正在物色一位設計師,奠定了Christian Dior於Avenue Montaigne開店的契機,時間是1946年。
在1947年,Christian Dior正式註冊為服裝品牌名稱,日後Dior成為著名的服裝設計師,並且進一步地擴展事業版圖。然而,他並未忘情位於格蘭佛的別墅,即使在五歲舉家搬到巴黎,但是每年的暑假Dior都會回到格蘭佛。即使在事業有成後,Dior仍會不時的回到這個濱海別墅,藉由休息來產生更多的創作靈感。目前,Dior的故居已成為迪奧博物館(Christian Dior Museum),並免費開放參觀;這棟具有淡粉紅色外觀的三層樓房,外觀維持的相當良好,完全看不出是超過百年以上的建築物。
巴黎蒙田大道三十號
DIOR的起源地
以訂製高級服飾起家的DIOR,坐落於巴黎第八區的蒙田大道,鄰近巴黎許多著名的景點,近年來更因為許多高級精品進駐,而成為巴黎的著名街道。但是最富盛名的,莫過於DIOR總店。
Christian Dior於1946年10月8日在蒙田大道30號(Avenue Montaigne 30)開設了第一間服飾店,並於隔年推出著名的Bar Jacket系列,由於特殊的剪裁設計,與運用大量布料塑造如花朵般的蓬裙,日後被譽為新時代的「New Look」,並獲得推崇和讚賞,全球名媛淑女也趨之若鶩地前往訂做高級服飾。此後,便開啟了DIOR聞名全球的精品業版圖。
巴黎市區著名的蒙田大道(Avenue Montaigne)也是精品專賣店林立的街道。目前DIOR總店的原址,是昔日拿破崙的私生子Count Walewski(瓦萊夫斯卡伯爵),於1865至1868年間所建造的樓房。而這座樓房以法國路易十六風格為主,目前是DIOR總店與總部的所在地。
位於總店二樓的高級訂製服工坊,仍然繼承昔日Dior先生的設計精神,並在巴黎雇用至少25名設計師,為私人客戶進行一對一的量身訂製,讓DIOR成為少數真正擁有Haute Couture高級訂製服的品牌,為全球喜愛DIOR的女士訂製高級服裝。
2007年,DIOR邀請美國建築師Peter Marino耗時八個月,重新打造DIOR總店內部的裝設,成為全球最大的DIOR專賣店;直到2012年,才被台北101的DIOR專賣店打破紀錄。
而DIOR在Yves Sain Laurent、Gianfranco Ferre到John Galliano等多位設計大師的領導之下,不斷將DIOR推向更高峰。而嶄新的腕錶設計,則是2003年由DIOR高級珠寶設計總監Victoire de Castellane推出中性尺寸的La D de Dior腕錶揭開序幕,兩年後發表融入搖滾靈感的Christal系列,它將金字塔切割的藍寶石水晶材料運用在錶款之上,也是鐘錶界全新的設計概念。
接著,DIOR推出不對稱造型的男錶Chiffre Rouge,具有運動風格與前衛造型的款式。2011年從歷史傳統中擷取數字意象,推出DIOR VIII系列,是建築結構、陶瓷材質與高級訂製手法的完美結合,也展開高級訂製錶款的新篇章。
文、攝影/陳韋仁
摘自 城邦國際名表-高級鐘錶主題鑑賞系列《時計‧設計》
上篇連結: 探索DIOR起源之旅 改變思維的創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