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IER ID Two 真空機芯的新概念(上)

Sep 2, 2014

2009年首次曝光的ID One,代表了卡地亞對高階製錶的未來視野及技術宣示,但沒想到在2012年,相隔僅僅三年的時間,ID Two又再次強化了機芯的發展可能,包括罕見的真空錶殼、新輪系結構、零件材料等等,甚至更將ID One的部份概念實踐量產,此趟充滿驚喜的未來製錶旅程,仍在持續進行著!

ID Two:專利透明陶瓷錶殼加上無螺絲密封的真空狀態,以及具備6大專利、197枚零件與高達32天動力儲存,這是卡地亞放眼至2030年的旗艦級作品。

高瞻遠矚的ID計畫 一切都是為了未來

為了提昇品牌在高級製錶領域的位階,強調研發與創新的ID計畫,便是卡地亞打出的一張王牌,更是一只在沒有任何歷史包袱下,放眼至2030年的概念錶。

研發,是一條從開始就無法停止的道路。2012年六月,當本刊受邀進入CARTIER卡地亞位於La Chaux-de-Fonds拉紹德封的錶廠,原以為是一般的生產參觀行程,想不到,卡地亞到了現場才赫然宣告是本年度重量級作品ID Two的發表,事前卡地亞對此保密到家,因為ID Two不僅僅是ID One的延伸版本,甚至還是一枚採用罕見設計與結構的概念錶,主要目標在增加機械機芯運行的動力效能。

首席設計師Carole Forestier-Kasapi:在瑞士高級鐘錶工業少見的女性設計師,過去都以影武者的身分,為不同品牌設計多枚知名陀飛輪複雜功能機芯,至今領導著卡地亞高級鐘錶的未來方向。

時序拉回2009年,卡地亞第一次推出Fine Watchmaking高級製錶系列時,也是決心發展自有技術的起點。回顧卡地亞過去近兩百年的品牌歷史,即使擁有在珠寶及腕錶外型設計上的顯赫威名,但在強調機芯技術、複雜功能製作的高級製錶領域,卡地亞曾經出現過的作品,卻多由他人做嫁,似乎缺少些內涵的正統價值。而隨著瑞士製錶工業的時代變遷,高級製錶系列的出現,便是卡地亞對自身與全球市場的強烈回應,而ID One概念錶也是卡地亞企圖一舉拉高競爭技術規格的頭號戰略作品。

概念的首部曲ID One:在2009年首度發表,其中所使用的新式碳晶零件與結構都延續在ID Two中,同時也落實在甫發表的天體運轉式陀飛輪碳晶腕錶上。

「ID」一詞,代表了Innovation創新、Development研發,亦象徵了Ideas創意。ID Two其實衍生自ID One,從ID
One開始企劃之際,ID Two的計畫也已隨之啟動,使用在ID One的設計亦使用於ID Two之上。

回顧ID One的特色,強調不需調校、不需潤滑油,主要使用包括獨家開發、以DRIE微米科技切割而成的Carbon
Crystal碳晶擺輪、擒縱叉和擒縱輪,加上創新的Zérodur®游絲,從零件製作完成,就代表完全平衡、無需調校的精確運作狀態。另外,還有為擒縱裝置提供抗震能力的Silent-Blocks裝置,同時整枚機芯其他的零件,部分採用碳晶製作或採用ADLC非結晶類鑽碳塗層,以降低摩擦係數、達到免用潤滑油的目標。

但,顯然這些高科技零件,已不足以滿足卡地亞的野心了。

龐大的製錶團隊:光是負責ID計畫實際執行的人員就高達30名,整體計畫牽涉50種專業領域、135名人員,可見卡地亞對ID計畫的投入之深。

此次以增進機械機芯運作效能為主題的ID Two,共具備六項專利、更有六大未來進化目標在其中:包括縮減機芯尺寸、增加動力儲存時間、研發新功能、擴增更多複雜功能、更高的耐用性及提昇至天文台級精確度。其中最具震撼性的話題,便是將錶殼抽為真空狀態。

現下負責卡地亞高級鐘錶生產、開發的首席設計師Carole Forestier-Kasapi表示,「真空」,只是達到增加機芯運作效率的手段之一,其他包括新的輪系結構、零件材料以及原本在ID One上的設計等等同樣重要、缺一不可,可以說,沒有ID One就沒有今天的ID Two。Carole強調,ID Two研發歷經五年之久,每天光是實際執行計畫內容的人員就有30位、整體牽涉的專業部門人員範圍更高達135位之譜,由此可見,卡地亞對ID計畫的重視,更是卡地亞放眼至2030年的製錶技術領航款。

即使目前ID One與ID Two是不對外販售的概念錶,Carole表示,終極目標仍是讓ID進入量產化、系列化,使用其
上的新結構,未來將逐步落實於量產款式,例如,此次隨著ID Two同時間推出的Astrotourbillon Carbon Crystal天體運轉式陀飛輪碳晶腕錶,就是首度應用來自ID One上的概念結構所推出的市售版本,卻足足讓市場苦等了三年之久啊!

但這便是卡地亞對高階製錶的執念:所謂「概念」,不僅要能夠突破傳統框架,更能夠落實生產製造中,才能讓投入如此之鉅的技術開發,有了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Ceramyst™ 專利錶殼與奈米密封圈
透明錶殼內部抽取真空

真空,絕對是ID Two最特殊的設計焦點,但真空對於機芯運作到底有什麼樣的幫助?當然,就是減低空氣對擒縱裝置造成的阻力。道理很簡單,例如飛機在飛行高度12,000公尺、大氣壓力約180毫巴,飛行100公里約需要800公升燃油;但如果高度下降至1,000公尺、大氣壓力約900毫巴,同樣飛行100公里,卻需要高達2800公升的燃油。這便是因為氣壓與阻力所造成的差距。

但要怎如何達到真空?卡地亞將這套系統稱之為Airfree™,主要利用了專利的Ceramyst™錶殼材料以及奈米粒子密封圈,再將錶殼內抽取至百分之99.8的真空狀態,其設計可確保內部真空狀態達10年以上。

首先,錶殼的Ceramyst™材料,是全世界第一個透明、無形狀限制的陶瓷材料,卡地亞藉著單晶矽與多晶矽的分子結合,製程上初期類似原本的陶瓷製作,最後藉著UV射線照射所造成的化學變化,使得原本的實心陶瓷變成透明狀態,卡地亞表示,這個轉化階段是整個工序最困難之處。也因為Ceramyst™的製程優勢,錶殼可製作成各種複雜形狀,所以卡地亞以一體成形的錶殼,取代傳統的錶圈、水晶玻璃、中間錶殼三個零件的組合方式,使其毫無縫隙,硬度達維氏硬度800,介於不鏽鋼與藍寶石水晶玻璃之間。

接著,Ceramyst™錶殼與底蓋的中間,加入以奈米粒子製作的密封圈,比起過去減少百分之48的長度,再者,因
為Ceramyst™的表面無分子縫隙,能與奈米密封圈充分密合,均大幅降低空氣分子的滲透。最後,卡地亞會將機芯裝進錶殼,從錶冠將空氣抽出,錶冠也特別設計成兩個分開零件,故抽取真空時,僅有第一段在機芯裡,等抽成真空後,第二段的錶冠才再行銜接進入,而錶冠同樣加入雙重奈米密封圈。

整個錶殼就像是馬德堡半球實驗般因大氣壓力而密閉,故不需要任何螺絲,至少需要超過8.5公斤以上的力量才能打開。同時卡地亞因此具備包括抽取真空、真空狀態天文台機芯調校、真空狀態機芯優化等三項專利技術。甚至也因為ID Two沒有使用任何液態油,故在抽成真空時,沒有任何液體會因此沸騰。

差動輪系總成與ADLC塗層
減低摩擦增加效能

機械錶的動力傳導模式,是從發條盒輸出動力,經過中間輪系,最後來到擒縱系統,再由擒縱系統將動力歸範為相同的時間長度,然後又回到時間輪系,就成為我們看到的時間顯示。

而這中間經過的輪系,就是造成動力流失的原因,主要會形成損耗的部份包括:齒輪彼此的齒牙咬合、齒輪軸心的轉動摩擦以及齒輪推動彼此時的阻力,故卡地亞從三方面著手改良,包括齒輪結構、齒輪材質以及表面塗層。傳統而言,單一齒輪推動另一枚單一齒輪,所需要耗費的動力已經不小,同時因為距離的關係,齒輪連結的越多,累積的動力需求越大,再加上齒輪的連結數量,也牽涉到機芯的尺寸大小。

首先,為了減少齒輪數量、縮減齒輪連結距離,卡地亞設計了一個「差動齒輪總成」,這個差動齒輪總成,藉著大型外圈齒輪、橢圓形基礎乘載齒輪、兩個衛星輪及中央輪等部件相互連結,並搭配陶瓷滾珠軸乘,可以藉由較小的力量達到較高的轉動速度,亦使齒輪軸乘的負擔減輕,進一步減少連結齒輪的數量,比起過去以一枚一枚齒輪組成的中間輪系,效能整整高上五倍。

另外,這個差動齒輪總成分別使用鈦合金、矽作為零件材料,加上表面的Carbon Crystal碳晶塗層,既能輕量化也具低摩擦係數表面,故整體可增加百分之十的動力有效傳輸。

卡地亞也利用高精密DRIE深蝕刻(深層反應離子蝕刻)技術,可以正確且精密的製作長度單位至微米的機芯零件,所以能避免齒輪之間因為不正確的齒牙咬合,造成阻力及相互推鋸等不必要的動力消耗;再加上卡地亞將每一枚機芯零件的表面都以ADLC塗層處理,故軸承也無需上油,並再次降低摩擦力,也增加了順暢度,整枚機芯亦呈現黑色,運作比起過去整整減少了百分之五十的動力損失。

文/劉必祥
摘自 第53期 城邦國際名表雜誌

延伸閱讀:CARTIER ID Two 真空機芯的新概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