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納海與聖母百花大教堂合作 復修大鐘的機械裝置,保留「義大利時間」
Jun 19, 2014
佛羅倫斯主教堂大鐘的機械裝置復修工程正式完成,今天再度亮相於佛羅倫斯。大鐘亦命名為「保羅‧烏切洛大鐘」,以紀念這位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畫家於1433年繪畫的瑰麗鐘面。大鐘位於教堂內部正門的上方,位置隱閉,是全球極少數顯示「義大利時間」(Italic Hours) 的大鐘。
佛羅倫斯大教堂的大鐘全球獨一無二,不僅地位顯赫及其鐘面的彩繪圖案出自名家手筆,更以「義大利時間」時制而名聞遐邇。此時制測量方法即是古時的「儒略時間」 (凱撒大帝 [Julius Caesar] 於西元前46年推行由索西琴尼 [Sosigenes of Alexandria] 開創的儒略曆法)。「義大利時間」又名為「聖母頌」(Ave Maria),其鐘面設計及時間顯示與近代的截然不同,只有一支指針以逆時針方向轉動,第24小時並非午夜,而是日落時間,以日落為一天的開始。因此大鐘必須全年時刻調校,令每天的最後一小時與日落時間同步。
大鐘原有的機械裝置於1443年由佛羅倫斯鐘匠Angelo di Niccolò設計及製造,但後世並無遺下任何記載大鐘機械裝置運作原理的文獻。大鐘應該裝有錘及平衡錘系統,於教堂內曾發現部分類似的零件。大鐘完成後數十年,機械裝置需進行維修。這項工程起初交由Della Volpaia鐘錶及科學世家負責,第一代維修工程於1497年由Lorenzo Della Volpaia完成,著名的「天象儀」(Planetary Clock) 正是他的代表作。第二代維修工程亦由他的兒子Camillo於1546至1547年完成,大鐘幾近被重新製造。其後大鐘又經過數次維修,直到1688年,聖母百花大教堂受到伽利略 (Galileo) 及惠更斯 (Huygens) 的研究所啟發,決定將大鐘的機械裝置改為鐘擺系統。大鐘以鐘擺系統運作直至1761年,再由佛羅倫斯鐘匠Giuseppe Borgiacchi設計的新機械裝置取代,一直運作至今。後來烏切洛的原創24小時鐘面也被改為12小時,原有指針也被置換。及至40年前,大鐘經過復修至原有瑰麗的鐘面設計及昔日的機械裝置,才終於回復原貌,再次以24小時顯示,時針逆向轉動,以日落為一天的開始。
過去20多年,佛羅倫斯大教堂的大鐘每星期由聖母百花聖殿派出的兩位監護人 ── Lucio Bigi及Mario Mureddu負責為大鐘校準日落時間。他們更為此撰寫專書,成為史上唯一以此為題的典籍。過去數個世紀,調校大鐘的工作均由大教堂內部人員負責。在佛羅倫斯,喬托鐘樓 (Giotto) 以「聖母頌時間」為全市每天六度報時,三次在上午 (7時、11時半及中午12時),三次在下午。下午的報時時間隨著日落時間調整,分別是日落前一小時、日落 (或第24小時,信徒在此時會頌唱《聖母頌》或晚禱),及日落後一小時,即「晚上時間」。如Bigi及Mureddu在書中寫道︰「鐘聲在第24小時響起,目的是提醒田裡工作的農民城門即將關閉,請盡快回家。早上11時半的鐘聲名為『恩典時間』,用途是告知教會弟兄是時候施予援手,幫助城內有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