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錶人想讀的文章、該讀的文章

Feb 17, 2017

Hodinkee的文章對我來說常常既是想讀的、也覺得是該讀的,但那是對我而言,如果放諸一般讀者仍然行得通嗎?即便是針對鐘錶玩家,假設今天有個完全中文化的Hodinkee,它在台灣仍然會是一個這麼成功的媒體嗎?
每年到了農曆年後工作都會有些變動,有的年度合作在這個時候會告一個段落,相對地有些新合作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談的,這給了我一個機會回顧過去一年的工作成果,也讓我能夠暫停一下思考接下來的一年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在最近的幾次會議、或是同業間的閒談中我跟人家聊到了幾個大哉問:讀者到底想看些什麼?我們又應該提供什麼樣的內容給讀者?搞懂讀者到底想看什麼是我們媒體人永遠的功課,因為雜誌的銷量和網頁的點閱率關係到這個產業的存續,再現實不過,但它的答案卻永遠是個謎。 
 
關於這點跟我合作的媒體每家歸納出來的結果都不太一致,有的認為只要提到勞力士和沛納海的文章就有人氣,所以要求我多寫點跟這兩家有關的文章,有的則是認為有趣的、能跟讀者在手錶以外的生活經驗產生連結的內容才吸引人,因此希望我多往這個方向發掘主題。以結果來說這些做法都有達到效果的時候,但也不是每次都行得通,所以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接到新的指令,要我往最新觀察到的讀者偏好前進。 
 
以我個人來說我沒有清高到不在乎讀者想看什麼,東西既然寫了自然希望獲得迴響,不過大致上我都是把我自己帶入讀者,如果有哪個題目我覺得有意思,那麼讀者也有可能覺得有意思——我強調是「有可能」而已,但相對地如果是我自己都覺得很無聊的題目基本上我是不會主動去寫的。但在這種運作下我們媒體的責任在哪裡?除了提供讀者想看的東西之外,難道沒有什麼事我們認為讀者應該看的嗎?如果有一天讀者對這個產業的興趣只剩下「這支錶多少錢」還有「同樣的預算我還有什麼選擇」的時候,我們這些寫錶人又該何去何從? 
 
對於我們應該提供什麼內容給讀者,如果要講得偉大一點的話,我希望能夠幫助讀者/買錶人建立獨立的鑑別能力。不論是作為一個寫錶人還是買錶人,我從一個菜鳥到今天一路上在學習的就是如何(超越廣告地)自己分辨一支錶的好壞,然後用別人樂於閱讀的方式呈現出來,而一個人玩錶買錶最需要具備的也就是這種能力,所以每每在評論一支錶的優劣的時候,在優與劣之外我儘量要求我自己要解釋到我定義優劣的標準, 希望讀者讀到這裡的時候不只知道了「這支錶好不好」,還能知道「原來他好壞是這麼分辨的」。 
 
我不需要我的讀者變得跟我口味相同,但我想要幫助他們「理解」自己的口味,我喜歡小錶、認為外裝品質跟機芯同樣重要、覺得石英機芯也很好玩這些你可以一樣都不認同,但我希望你可以用你自己的理由來反駁我。 
 
而且建立這樣的能力不僅對一個買錶人很重要,對這個產業也很重要,你看日本市場之所以這麼特殊就是因為他們消費者很多都具備了獨立的鑑別能力,這樣的市場讓品牌很難去唬弄他們,必須要拿出真材實料才能夠在這裡生存,所以不少牌子都願意為日本量身定做特別款,某些有個性的小牌子也對這樣的市場特別友善,因為「讓產品自己說話」這套在這裡行得通,從個角度來看有鑑別力的消費者其實才有機會接觸到更多優秀的產品。 
 
經歷了2016年的冰河期,新的一年錶界的很多人都充滿了不確定感,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看到了新的變化,其中包括了新的品牌領到階層、新的市場策略、乃至於新的媒體。這些「新」同樣都籠罩著不確定感,但相對地也充滿了可能性,而面對這個很多舊規矩都動搖了的新局面,我們寫錶的似乎也很適合在這個時候重新思考一下我們行走這個業界的態度。
 
---------------------------------------------------------------------------
專業鐘錶自由撰稿人:孫德銘
曾任專業鐘錶雜誌編輯,現為自由撰稿人,為海內外多家華文媒體提供高級錶相關報導和文章。長期從事錶界工作,對目前製錶業的趨勢,以及專業鐘錶媒體的發展有獨自的觀察和意見,有志從體制外建立鐘錶評論的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