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來寫寫看開箱文吧-百年靈Cosmonaut
Feb 6, 2017
話說我對百年靈的憧憬差不多在我剛入行的時候就種下了,一方面Navitimer精密儀器式的複雜錶面原本就很對我的胃口,但另一個更重要的因素應該是因為當年我的老東家裡有很多同事都戴百年靈,耳濡目染之下勢必會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因為預算的關係,我是到最近幾年才敢開始認真思考入手一支百年靈的,不過自從導入了自製機芯以後Navitimer搭載通用機芯的款式就愈來愈少了,等於是一出手就得買自製機芯;百年靈的自製機芯品質當然是好,不過價位也很可觀,所以中間一度我有考慮過它的日本限定版(BREITLING Old Navitimer Japan Edition),這款裝的是ETA7750,41.5mm的錶徑也比較適合我,而且前兩年日圓便宜,這支就算照牌價算也只要十七八萬,比起自製機芯款在台灣超過二十六萬的定價便宜相當多。只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就在我拖拖拉拉的時候日圓又漲回來了,而且中間台灣百年靈也有調過價,一加一減之下讓我開始思考要不要直上自製款。
不過要買自製款的話我又面臨到另一個抉擇,那就是要買最基本的Navitimer 01還是24小時制的Cosmonaut。對我來說Cosmonaut至少有兩個點勝出,一是24小時制很帥,一是它是手上鍊版,而目前百年靈搭載手上鍊自製機芯的只有Cosmonaut和Tranceocean 1915;然而這勝出的兩點同時也是我猶豫的兩點,24小時制固然特別,但在沒用過的前提下我也很擔心我會看不習慣,而對於百年靈的自製機芯它自動上鍊的性能也是我很好奇的一點,這點手上鍊版就玩不到了,而且Cosmonaut沒做透明底蓋,玩手上鍊機芯的樂趣也因此大減(老實說百年靈的手上鍊機芯大部分的機構都蓋在夾板下,露了也沒什麼好看的)。優柔寡斷到最後我決定進錶店再分勝負,結果實際兩支擺在我面前的時候,哈,還是虛榮心佔了上風,所以最後我終於帶了這支Cosmonaut回家了。
Cosmonaut錶徑43mm,基本上已經超過我為自己定的42mm上限了,不過意外的是它戴起來並不顯大,排排站的話看起來甚至比42mm的帝舵70330還小,這有可能是因為它大都大在錶圈,中殼的部分我實際量起來只有41mm左右,而且它的整體線條又很纖瘦,視覺上也產生了收縮效果,反倒是它的皮帶對我的手腕來說太長,店上還幫我補打了兩個洞才能戴到貼手。入手以後每次帶著它出門,碰到也在玩錶的人第一句都會問我24小時制會不會看不習慣?而每次我都很得意地回答:
提到計時碼錶算是這款的重點。我有很久沒碰百年靈的自製機芯了,老實說操作起來的感覺已經忘得差不多了,只記得並不是特別驚艷,現在拿自己的來仔細體會,具體來說啟動的手感相當硬,要花不少力氣才按得下去,相形之下停止和歸零就顯得輕鬆得多了。計時秒針在啟動時偶爾還是會有跳針的問題,照理說百年靈用的是垂直離合,一定程度上應該可以避免這種狀況,但事實並非如此,不過老實說我並有很在意;計時分針算是瞬跳的,要到計時秒針快要走回12點鐘的前一秒才會發動瞬跳,個人已經很滿意了。憑良心講這計時碼錶的操作手感跟真正高級的機種相比還是有一段距離的,不過跟同價位的自製機芯相比,像是IWC的89360,我認為它的表現基本上是在同一個水準,而且百年靈的自製機芯在業界備受好評的理由主要是耐操,據說是怎麼玩的都玩不壞,這點跟一般高階計時機芯的訴求又不盡相同,只是現階段我還檢證不到這點就是了。
最後是飛行滑尺的部分。老實說我很懷疑買Navitimer的有多少人真的搞懂這要怎麼用了,我先自首以前我在寫的時候從來沒去搞懂過,不過現在既然自己買了所以就發憤圖強把它學會了。簡單來說滑尺能做的就是乘除法,利用內外圈的刻度差搭配十進位就可以進行計算;之前我在寫飛行滑尺的時候都會說像這樣的刻度仰賴的是高精度的印刷,但直到實際學著使用以後才知道這對精度的要求有多高,因為它刻度的間距是遞增(或遞減)的,得以計算乘除法靠的就是這內外圈刻度變化的對比,只要稍微印歪、間距印大印小了的話計算就無法正確執行,由此可見這實在是一門馬虎不得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