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5千5的錶對高級錶界能有怎樣的影響?

Jul 25, 2016

DW的錶徑主要有36和40mm兩種,我在路上比較常碰到的是40mm,不過以NATO帶的復古風格來說其實36mm的比較適合,不分男女。

上個月朋友轉了個連結給我,內容是國外商業網站報導一個新興鐘錶品牌創業歷程的文章。我猜那位朋友應該根本對那個牌子不熟,只是單純看到手錶相關的報導就轉來給我了,倒是我一看就很有興趣,因為這篇報導講的是DANIEL WELLINGTON(原報導如下)。 平常只關注在高級錶的讀者對DW這種潮牌、或者說是文青牌未必熟悉,不過你可能也有在街邊看過一些年輕人手上戴的一種圓殼、走包浩斯的極簡風格、(重點是)搭配NATO錶帶的平價石英錶,那就是過去幾年席捲潮流界的鐘錶品牌,DANIEL WELLINGTON。我自己是差不多在這個品牌剛剛竄紅的時候就注意到它了,不過因為鮮少使用社群軟體,所以我是透過國外時尚雜誌得知的,而非經由它活躍的主戰場網際網路。

在那篇報導中提到了DW這個品牌名稱的由來,據說是它瑞典籍的創辦人Filip Tysander年輕時在海外旅行中結識了一位名叫Daniel Wellington的英國人,當時他配戴了一支換裝了NATO帶的古董勞力士讓Tysander非常著迷,所以後來他成立了這個以NATO代為賣點的品牌時就借用了這人的名字。因為之前我沒仔細研究過這個牌子,所以第一次讀到這個故事的時候還滿新鮮的,不過後來發現這並不是什麼記者挖掘出來的內幕,而是他們自己放在官網上對外發表的品牌故事時,我就對這種說法改持比較保留的態度,基本上是聽聽就好了。

Tysander在DW之前還經營過兩間公司,分別是在網路上賣領帶和塑膠錶的,不過看來前兩者的成績都無法跟DW相提並論,不過那的確為他籌到了成立DW的第一筆24,000美金的基金。以產品本身來說,DW的錶基本上就是極簡風格的圓錶,裝的是平價的石英機芯,價位也大概落在五六千台幣,重點是它妥善地發揮了NATO帶花樣豐富多變的特性,為品牌建立了龐大的產品線,也預先設定了消費者回頭重複購買(錶帶)的契機。照這樣看來DW的錶款是有其魅力,不過倒也稱不上什麼了不起的發明,類似的做法之前從平價錶到高級錶都有人玩過,然而都沒有取得像DW這麼巨大的成功,真正讓DW與眾不同的是它率先導入了Instagram的行銷模式。

由品牌官方號召、要使用者拍下自家產品的照片上傳到IG之類的社群平台,這樣的做法如今看來稀鬆平常,連向來慢半拍的高級錶品牌都已經紛紛跟進,然而幾年前他們剛開始玩這招的時候對大家來說還很新鮮,也因此帶來了極大的宣傳效果,重點是它的定價也不高,這些條件都讓品牌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造成了大規模的流行。在台灣的情形或許還要加上一筆,目前DW在台灣已經有代理商了,不過在此之前只能在一些小規模的select shop買到,然而這種不普及的通路狀況似乎也成了一種飢餓行銷,變相地提升了消費者渴望入手的心理——有意思的是就我個人的觀察,在有代理之後DW在島內的熱度感覺也開始退了,或許只是剛好,或許是一旦拿掉了物以稀為貴的條件以後消費者就沒那麼稀罕了(當然也有可能只是我自己判斷錯誤,實際上它還是賣得很好)。

無論如何DW現在仍然是一個非常賺錢的品牌,2014年他們賣出了超過100萬支錶,營收有7,000萬(美元),到了2015年飆升至1.7億,而這當中的利潤超過50%,Tysander作為公司的唯一所有人,去年一年就賺了6,600萬。

講了這麼多,會在這裡讀到這篇文章的人應該還是不會想買DW的錶來戴吧,不過或許你有可能會因此想為你的水鬼或是海馬換條NATO帶試試,而這點也是我認為DW對高級錶界最大的影響。我一直認為讓高級錶市場開始注意到NATO帶的潛力的是帝舵,他們家自從2010年以來一系列的復刻款式讓這個錶帶種在主流市場取得了發言權,不過真正讓NATO帶變成一個眾人無法忽視的存在的我覺得還是要拜DW之賜,他們創造了一個更easy的配戴環境,讓各個價位的戴錶人都有更多機會去思考使用這種錶帶的可能性,也就是為NATO帶創造了更大的潛在市場,甚至有一家高級錶品牌——雖然仍然算是入門品牌,不過定價至少比DW多了一個0——在跟我介紹他們家新出的NATO帶款式時還會舉DW來當例子,由此可見它的影響力是實際存在的。

有國外媒體認為NATO帶的流行是因為品牌已經變不出花樣了,老實說我覺得這也有可能,不過任何一種現象背後都未必只有單一成因,一個價位遠遠夠不上高級錶的品牌也有可能循著某條路徑推了它一把,而爬梳這中間的關聯性則是我們寫錶的樂趣所在。不過無論如何,今年夏天暫時我是沒打算把我的錶換回NATO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