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不想再在鐘錶文章中看到這幾個詞了嗎(下)
May 4, 2016
實用
說來鐘錶線記者對實用一詞的誤用我認為背後的理由是很心酸的。鐘錶文章的寫手有一部分本身就是玩家,他們戴過、經手過的錶款多,因此對於鐘錶的見識除了經驗豐富之外還會多了一種親身體驗的手感,已故的華人鐘錶名家鍾泳麟先生就號稱他寫錶憑的是真金白銀,有陀飛輪錶的人寫起陀飛輪錶那心得自然是與眾不同。相對地另一部分的寫手可能實際上沒買過太多錶,寫錶的時候只能靠讀資料、跟品牌借錶來把玩上幾十分鐘,再來就是看他平常有多用功、累積的素養有多少了,因此論真實的使用經驗他可能比一般素人多不了多少,要講一些切身的心得時就只能靠揣摩、或是收集其他人的經驗了。
像這樣的寫手要來談「實用」其實是很辛苦的,因為很多用錶的狀況沒親身經歷過還真的很難想像,比如說自動上鍊效率差,沒試過戴了一整天還是上不滿鍊的話是無法體會那種差的程度的,所以一旦講到一種功能實不實用的時候往往會有高估的傾向。像是我就看過不少人寫說「計時碼錶是最實用的功能」,但其實這就是一個很大的誤解,別的不說,就算是你iPhone裡的碼錶功能我想應該都很少有人點開過了,由此可見計時在一般日常生活中絕對稱不上是一項常用的功能,寫者可能是因為計時碼錶作為複雜功能的入門款,市面上的產品多不勝數,所以才會產生了它很實用的連結吧。要克服這個問題似乎不能直接勸人家多買幾支錶來戴,比較實際的做法還是應該在揣摩的時候更細心一點,多跟實際經驗豐富的人討教,把自己帶入他們腦袋思考,這樣多少還是可以讓你更接近真正擁有一支錶的情境一些。
經典
是的,我把這個大魔王留到最後。就像之前講到「傳統」一詞的時候一樣,高級錶本質上就帶有貴古賤今的意識形態,因此所謂的「經典」會被擴大強調也在情理之中,問題還是出在濫用和誤用。像是古典和經典之間的差別、或是復古並不等同於經典,這些都是常常被混淆的觀念,如果不先在自己心中建立一個明確的定義而貿然使用,結果就是每支錶都很經典,搞得一項原本應該是千錘百鍊、難得可貴的價值變得異常廉價。
關於經典的定義歷來已經有太多人講過了,我自己也在這裡談過幾次;村上春樹近期推出中文版的《身為職業小說家》裡頭也有一段提到經典,這應該是最近我看過講得既清楚又清新的例子了,儘管他舉的例子是《春之祭》,但我認為即便把它換成PP卡勒卓華或是勞力士水鬼也完全成立,因此雖然有點篇幅這裡還是想把它引出來,也算是對我自己的勉勵和提醒,不論是關於這定義本身,還是能把一個定義解釋得如此有邏輯的文筆:
「那麼原創性是否會隨著時間經過而褪色呢?自然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但這方面每個案例各有不同。一般情況下,原創性會依接受和習慣,而失去當初的衝擊力,但相對的是這些作品——如果內容優越、並受到幸運眷顧的話——就能升級為「經典」(或「準經典」),受到廣大群眾的尊敬。......換句話說,成為愛好音樂人士的基礎營養,成為價值判斷基準的一部份。說得極端一點,聽過《春之祭》的人,和沒聽過的人,對音樂認識的深度就會出現一些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