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納海的錶冠有護橋,陀飛輪上有錶橋,人死要過奈何橋,有個武功叫鐵板橋,捷運局有很賤的小官不收錢主動幫建商橋一橋,而許多人看到這消息都忍不住臭幹橋~橋,不只有溝通連結功能,有時候,還乘載著更多人文歷史的必須。好!扯很遠!這次其實要說的是芝柏GIRARD PERREGAUX的三金橋。
三金橋的設計從懷錶時代就出現,至今依舊公認是芝柏旗下的美的代表,可見其已成為普世價值的設計感。但是,在講三金橋的故事之前,我們不妨先解釋個開餐廳理論,然後才好講。(以下500字左右,跟錶沒太大關係,你可以不看沒關係。)
當店得到某種肯定,並且開始有人排隊等候時。不管是否是真吃過覺得好吃,總之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它好吃,然後加入排隊行列。弔詭的是,吃到後就算覺得不合口味通常也會覺得是自己的問題。如果這店在短時間收掉了,這叫曇花一現!人們會記得這店,可能時不時會想起,惋惜自己沒能躬逢其盛。如果這店開得很久,還在排隊,那他就會成為經典名店。即便,可能排隊的人不如當初了,但人們還是會給他高評價,不管有沒吃過,都會把這店歸在“好吃”的一邊。
這不叫盲從,而是人們對於“光環”的迷戀與信任,當這光環逐漸發展成為某種標準時,這份迷戀就會轉而成為一種對於權威的服從以及更無怨無悔的信服。然後就,做什麼都對了。這就好像某種甜點好了,可能許多甜點店都會做。但當某家店另闢蹊徑,改變了其中某種料理法則,而且獲得諸多肯定。人們便會趨之若鶩,願意付出時間排隊指為一飽口福。而這店就算之後以此為基礎改變,消費者還是願意前往。反觀其他店依樣畫葫蘆,搞不好還弄得更細膩,但都很容易引起東施效顰之議(即便不見得比較差)。這是因為印象已經形成,並深深烙印在人心中。就像捷運手扶梯取消靠右站立已經十年了…但,台北習慣搭捷運的人們,還是自然而然地靠右站,即便出國也一時改不過來。
這段沒頭沒腦好像有點抽象,但要說的是芝柏的三金橋,差不多就是這樣子。想知道她為什麼被譽為錶界的蒙娜麗莎,那就要先明白這段理論。然後,還要明白三金橋的來龍去脈,接著,就能夠明白何以誰作金橋都不對味,只有GP的三金橋最對味。
好的!現在開始進入正題(前面都在練打字嗎?),前文提及三金橋是從懷錶時代的產物,可見年代悠久。那年是1860年左右的事了(遠目),製錶師Constant Girard-Perregaux跳脫當時慣用的整片或3/4夾板,並搭配一個較小的橋板固定陀飛輪的機芯佈局的結構,設計出利用三枚平行、兩邊為箭頭樣的橋板,由上而下,分別固定發條盒、中軸,以及陀飛輪框架。讓主要機件排排站好,結構對稱,形成一種宛如魏斯安德森導演似的偏執。零件更細,零件露出的部分更多,視覺上當然更豐富。這就像從連身泳裝換成比基尼一樣!但是…正因為如此,零件本身的雕琢也要更細膩,不然,腰部贅肉多到可以夾東西,膚質不佳還長痘子..還都掏出來給別人看不是很….請自行想像。而且,因為如此改革,等於機芯結構也要順著變動。這是還沒有電腦的1860年代…一切靠手繪與像想,還有筆與尺規的規劃計算,絲毫改變都算是大工程,可不是那麼容易說改就改好的。而這只懷錶,已經為芝柏得到納沙泰爾天文台的一等獎。
不過,小時候胖不是胖,長大胖才是真胖…是這樣說嗎?
三金橋的大鳴大放要一直到1889年,在經過多年的改良琢磨進化後,芝柏在當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上,以精雕細琢名為La Esmeralda的三金橋懷錶奪得金牌獎。合理邏輯,就像最近流行的碳烤土司一樣,一間店做紅了,結果現在台北突然冒出好多碳烤土司店!但這狀況並未出現在芝柏身上。三金橋設計紅了,但一直到現在,還是芝柏一家獨秀。
這是因為專利!
芝柏早早想到這點,在1884年為了怕被學去,特別向美國專利局註冊專利,保持自家優勢。三道金橋與七絃琴形狀的陀飛輪框架,真正成為品牌的註冊商標。有專利是一回事,巴黎世界博覽會讓三金橋一舉成名。可就像是演員如果拿下坎城影展的金棕櫚獎,大家會說他很厲害!但如果連金獅獎,金球獎,金像獎…各大獎項都拿齊,這只能用肅然起敬來形容了!而三金橋接下來就是這樣。隔年三金橋再度為芝柏贏得巴黎國際博覽會金獎,「錶中蒙娜麗莎」的稱譽似乎也在當時不脛而走。
而重點啦!因為到了1901年,博覽會主辦單位乾脆直接賦予品牌永久評審委員的頭銜,因此,芝柏從此就“被”不再參展了!活著的英雄,可能會有被打敗,墮落的一天,而死了的烈士永遠停在最光榮的時刻!所以江蕙在高峰時候封麥吸引眾人前往,總比許多老藝人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來,動作也遲緩掉拍還硬要唱唱跳跳好得多!是的!芝柏,三金橋的華美就在那一刻凍住啦!而事件成為故事,故事成為傳說,傳說也就成為永恆的經典與規範!於是再參考回更前面說的開餐廳理論,芝柏之於三金橋的光環在這一刻已經點亮了,從此後只有芝柏做來才對味!其他人就怎麼做都不對了!管他什麼專不專利的…不過在1999年,芝柏還是為三金橋又註冊了一個微型自動盤的專利就是了。但這後話。
總之,懷錶時代的三金橋故事就這麼告一段落了。
這時我們需要快轉時間軸,中間直接跳到1982年。這時候,時計早就從懷錶演變到腕錶年代,而且還度過了嚴苛的石英風暴寒冬。存活下來的品牌莫不積極想要表現出自己的特色風範。一如周王室凋零後的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各種學說百花齊放。80、90年代的腕錶產業也變化多端!於是,芝柏在1982年重新復刻三金橋懷錶,憑藉著背後的歷史風骨,重塑錶中蒙娜麗莎,與其說是死而復生,不如說是品牌要宣示自己將要走的會是機械與外貌並重的路線。所以囉,雖然復刻帶來話題,但這終究只是未來大業的前菜。時代已經來到了腕錶時代,就像是現在都CD甚至線上音樂格式了,如果出專輯還只發黑膠唱片…就算內容再好發展也有限的很….於是,1990年開始,芝柏讓三金橋的設計以腕錶方式重生!腕錶機芯比懷錶小得多,當然看來更細膩。經過仔細拋光打磨,其迷人風采雖與往日不同,但依舊亮眼。
但若只是重拾早年牙慧,未免太不長進,於是芝柏進一步改革,為金橋加入了自動上鍊。但這個自動盤可不是隨便裝上去就算了事,芝柏配合金橋形式,設計一枚微型自動盤,直接裝在發條盒背面,讓金橋設計能夠保有早年的沒好,但兼具現代科技的優勢。而至此,芝柏也為金橋申請了第二次專利,這就前文提及過了,這是1999年的事了。
麻辣鍋好吃,但每天每餐吃也讓人受不了。就像除夕夜的白斬雞,沾點大蒜醬油不錯,除夕吃OK、初一還吃也OK,但如果初二初三,一連吃到初五就變某種酷刑,於是白斬雞就要多層變化,像是烤過、滷過之類。芝柏雖然外國人不過中國年,但同樣深明此理。一方面積極發展重出江湖的三金橋形象,讓其豐厚歷史成為品牌美的形象,以及暢銷代表。另一方面,卻又要小心別讓錶迷吃膩,認為品牌不知長進不知變化
在同樣的三橋樣貌下演變出更多樣貌,除了功能變化外,也有材質上的變化,例如將三道橋板換成藍寶石水晶,但因為系列重整,以後大概也不會出現的Laureato三晶橋陀飛輪。或是以鈦金屬為材質,線條更前衛的Neo Tourbillon…等等,這都是芝柏以金橋為基礎的試探延伸。而在這不斷地變化探索中,熟好熟壞?或是無好無壞,這些就端賴各位看官的偏好了!
但可以明白的是,如果芝柏還依然是那個認真不怠惰隨隨便便的品牌,那麼未來在金橋的變化上,必然還是非常多采多姿的演變。畢竟,「橋」這字,除了連結溝通,也隱含有跨越的意思。不斷超越現狀演化,也是合情入理嘛,但至於接下來會出現的是什麼橋?大概只有芝柏自己最清楚了。
而最後,既然講到蒙娜麗莎了,那麼就放一張蒙娜麗莎的微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