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評定實用與否的功能──月相

Nov 16, 2015

1929年寶璣推出的萬年曆錶,應是首款出現月相的手錶。此後六十年,月相功能的精確度沒有太多變化。

前幾年,有個國外的網站票選出手錶上最不實用的五項功能,它沒有提及選擇的方式,但所選出來的功能,無疑是可以引起大論戰的。網站自第五至第一「無用」的功能順序,分別是「閃電跳針」、「行星儀」、「時間等式」、「月相」以及「陀飛輪」。相信真正的錶迷看到這份名單都驚呆了,如果這樣的五項功能被選在最不實用的功能,那麼,到底有哪些功能是真正實用的?
 
從非錶迷的立場來看這份名單或許能得到更多的理解,事實上,若從非錶迷的觀點出發,似乎所有的複雜功能都沒有存在必要,因為除了最基本的時間指示之外,所有安裝在錶上的功能,都不是「必須」要安排在錶上的,它都是因為「用戶」可能會需要特定的功能,因此有錶廠把它安排到錶裡。
 
當然,在前五大「不實用」功能裡,的確有一項是從推出迄今,一直被懷疑它為何被放在錶上的,它不像其他功能,在錶上能夠證明錶擁有其他錶所不具備的功能;但它卻被許多錶迷視為最具特殊性(及美感)的複雜功能,這項功能就是「第二大不實用功能」──月相。
 
朗格在2014年推出的Richard Lange “Terraluna”萬年曆錶安排了超大型軌道式月相,每1058年才會誤差一天,而且月亮繞著地球運行,極為獨特。

在時計上安排月相,從很久以前就已經開始,最早可以推回到14世紀鐘匠製作的天文鐘,以月亮繞地球的週期來推算,每個朔望月的長度約是29.53059日,而最早期的月相長度,幾乎都以29.5日或是29.53日來計算,也因此早期的月相每兩年半就會出現一天的誤差,月相功能在機械錶大幅發展之後,精確度就大幅的提高了,平均122.7年才會誤差一天,而近來的高複雜月相錶甚至長達1,058年的運行,才會出現一天誤差。
 
如果從儀器的觀點來檢視月相功能,那麼它被用在時計裡的確非常可疑,因為幾乎任何工作,都不需要比對月球的表象。唯一可能的地方,在於必須依潮水決定作息的人們身上,也就是在各大陸的海邊。潮水的高低與月球的圓缺有著決定性的因果關係,但事實上,直到最近幾十年,市面上才出現了能夠顯示潮汐高低的手錶,這也代表說其實很多注意月相的人,其實不見得重視潮汐高度(當然,也可能代表研發手錶功能的人,不見得重視潮汐高度)。但月相功能最早出現在懷錶裡,年代大約是在西元1600年。
 
在手錶上,月相經常被視為「萬年曆」的一部份,但其實,手錶上最早出現月相功能,應是在BREGUET寶璣在1929年推出的Ref.4244,再來直到1983年的BLANCPAIN寶鉑,才又推出有著月相指示的自動三眼曆錶。光從這兩種錶推出時間的差距,就能讓人感受到,月相其實一直沒有被當作是主流的複雜功能。但對很多人來說,它反而是最有感覺、最詩情畫意的複雜功能,遠比其他由於科學因素而出現的複雜功能更得人疼,月相功能恐怕也是迄今為止,外觀變化最劇烈的複雜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