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認證排行榜爭奪戰(上)-王者再臨
Nov 4, 2015
在瑞士行之有年的C.O.S.C.天文台認證,主要是測試機芯是否具有高精準度,在裝入錶殼之前,進行為期15天的五方位與冷熱溫差測試。雖然有許多錶友認為手上的錶款,沒有經過天文台測試,誤差也在兩三秒之間;但是具有Chronometer天文台等級的錶款,則是在不同方位與溫度之下,都能保持在官方所制定的七項標準數據之內,而平均日差+6與-4只是其中的一項。所以錶廠在天文台錶款中,所使用的擺輪與游絲,絕對是屬於第一或第二等級的品質,而光是這項差異,就已經足以影響機械錶款運轉的優劣。
因此,雖然不是每一只天文台錶款都非常精準,有些錶款可能每天快6秒,或是慢3秒,但是根據筆者的使用經驗,在多方位與冷熱溫差的表現,則絕對是優於非認證錶款。手邊使用1120機芯的Seamaster海馬300米潛水錶,在使用七年之後,仍維持在1-2秒的誤差(每天),而另外一只同樣使用ETA 2892機芯的錶款,雖然表現也非常優異,但比較多項數據之後,仍是略遜一籌。因此,天文台認證的錶款,在許多細微的地方,發揮其優勢,符合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
因此ROLEX勞力士在1914年,將多款腕錶送至英國的天文台(Kew Observatory),進行測試,並獲頒「A」級證書。當時,此一等級都是航海天文台鐘才能獲得,鮮少有錶廠肯將腕錶款送至天文台測試,尤其當時腕錶才剛開始萌芽,小尺寸機芯的品質仍不算穩定,所以這項舉動是前所未有的嘗試。但這也代表勞力士對於自家產品的肯定,日後勞力士腕錶成為精準時計的象徵,同時在天文台認證排行榜中,總是名列前茅,這也就不令人意外。
而勞力士自1927年開始,持續多年獲得瑞士天文台認證的排行冠軍,直到1954年,OMEGA歐米茄以18,596只首次超越勞力士的16,476只,才首次將寶座拱手讓人。而歐米茄之所以篡位成功,則是因為品牌在1952年,推出全系列錶款皆通過天文台認證的Constellation星座系列,由於錶款造型優美,且款式眾多,因此成為勞力士的強勁對手。在1964年,歐米茄獲得137,202張的證書,佔全體認證總數的63%,同年勞力士僅有59,000張,僅占27%。而1969年,歐米茄獲得認證的數量,高達194,580只,也是歐米茄在1960年代所創下的最高紀錄。
因此,歐米茄在1960年代的輝煌紀錄,讓原本位居首位的勞力士備感壓力,直到1970年,勞力士才再度成為排行榜的霸主。在這一年,勞力士以193,790只的認證總數,打敗歐米茄的161,424只,自此之後,再也沒有人可威脅勞力士的王者地位。在這一階段的冠軍爭奪戰中,勞力士主要是以1570自動機芯,這枚被許多玩家稱讚為史上最佳自動機芯的傑作,一步步贏得消費者的認同。而其耐用與精準的特性,結合防水性極佳的蠔式錶殼,即使在相隔40多年後的今天,仍然可穩定的運作。
另外,由於SEIKO精工在1969年,推出首款石英腕錶,因此歐米茄的經營策略開始轉向成本較低的機械錶與石英錶,並停止生產560、750系列天文台機芯,在短短幾年內,歐米茄失去與勞力士爭奪王座的本錢。由於廉價石英錶開始大量生產,瑞士天文台認證的總數,也在1976年,來到203,311只的新低數量,其中勞力士貢獻了67%的數量。而自1979年起,勞力士囊括九成以上的天文台認證數量,甚至在1985年起,連續多年佔有99%的認證數量,展現勞力士的王者地位,但當時每年認證的數量也僅僅在40萬左右。
隨著1980年代末的機械錶復興,天文台認證的數量開始逐步提升,在1990年的通過認證的數量首次超越60萬只,相較於80年代的30-40萬只,有了大幅的成長。持續生產機芯錶款,並堅持通過天文台認證的勞力士,在瑞士製錶業最慘澹的歲月裡,無疑是提供了如同陽光的能量,否則可能連瑞士天文台機構也必須關門大吉。在四年之後,天文台認證總數超過84萬只,雖然在1995年的數量略微降低,來到814,868只,不過機械錶成長的趨勢,則越來越明顯。
1995年的認證排行冠軍仍是勞力士,通過的數量為67.5萬只。此時勞力士已全面更換新一代的3100系列自動機芯,包括大三針日期的3135、星期日期的3155與兩地時間的3185機芯;而80年代的3000系列主力機芯,則成為Air-King、 Explore I與其他蠔式錶款的機芯,但並沒有通過天文台認證。而排行榜的第二名,則是TGA HEUER豪雅(51,638只)與第三名的OMEGA歐米茄(31,135只),主要都是依賴重新生產的ETA 2824與ETA 2892自動機芯,並沒有生產自製機芯。在1995年有超過60家錶廠將機芯送至瑞士天文台官方機構,但最終仍由勞力士獲得超過83%的認證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