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統天下好還是不好?
Sep 14, 2015
近十年來機械錶復興的情況甚囂塵上,最明顯的一點就是瑞士品牌爭相推出自製機芯,不論是不是認真製錶的品牌,這十年以來都有可能推出「完全自主」的機芯,以往認知的「完全自主」,是指由零件開始指定規格,自行安排板路及所有零件的配置;但近年來自主方式略有改變,大致上來說,只要在自家廠房裡組裝,很多時候就會被稱做是「自製機芯」。
這樣的定義方式給了瑞士錶廠很大方便,因為品牌可以直接向其他錶廠買下一款機芯的所有專利以及藍圖,在自己的工廠內安排生產線製造必要零件,能夠向專業零件廠訂製的零件就直接訂製,組出來的機芯也是一枚不折不扣的自製機芯。這些都是行銷與製造抗衡之下的產物,無所謂對錯,但也會讓人對錶廠觀感不太一樣。但事實上,在不強調「自製機芯」以前,絕大多數的瑞士錶本來就像是台灣人所熟悉的電子產業一樣,儘管消費性電子產品上的品牌不一樣,但大家都知道能夠製作零件、機械或是最終產品的廠商就是那些。
這是產業的常態,夠多的衛星工廠才能形成完整的供應鍊。當然,許多零件的產能可能相對珍貴,讓很多系統廠不得不縱向整合,確保上游主要元件產能供給充份。手錶的產業鍊有部份類似,但也有很大一部份不同。主要的不同在於:幾乎所有主要元件的專利、製程都掌握在單一集團手裡。然而希望所有錶廠能夠自主研發機芯或是主要零件的人,事實上也就是當初一手組織起SWATCH GROUP斯沃琪集團、已故的老海耶克,他不覺得所有的瑞士錶廠都向他的集團買零件是好事,光從這個角度來看,老海爺爺的人格特質就很值得敬佩。
不論「自製機芯」的原始用意是掌握自主技術還是掌握行銷噱頭,瑞士錶廠都做得很不錯,把錶當一回事的品牌會根據自有資源配置,決定需要什麼樣的自製機芯,很多小廠從自製一枚基礎機芯開始,也有不少品牌會直接從自製一枚超高檔機芯開始,無論如何,品牌原本產銷的型態,它曾經接觸的供應商以及上下游廠商,都會決定它的產品策略。
其實,在鐘錶產業裡,自古以來留名的人多半不是致力於製錶技術的人,而是懂得怎麼賣錶的人,很多鐘錶品牌原文是兩個字連在一起的,通常都是當初由一位製錶師與一位專業銷售人才組合的牌子,這類的品牌在成為公開上市公司或被其他集團買走之前,經營權多半會是在當初負責銷售的家族手裡。人很少從歷史裡學到什麼教訓,不過偶爾回首看看,總是會見到一樣的事情不斷發生。這一點也不奇怪,尤其是在一個曾經有數以百萬的人投身於鐘錶業的國家裡,會賣錶的顯然比會做錶的人來得稀有。
回到「自製機芯」的話題上,其實我對自製機芯是持幾乎不贊同的立場。可能因為當年我見過太多小廠的優質機芯,因為一個簡單零件找不到而掛點,讓我的基準點跟正常人不太一樣。當然,當一個錶廠有了經濟規模之後,它自主掌握機芯製作技術是好事;但如果擁有自製機芯的錶廠根本談不上經濟規模,那就會是一場災難。許多瑞士錶廠的產量真的不高,開發自製機芯對小廠來說多半是弊大於利,如果對錶廠都不見得有好處,對掏出真金白銀支持這些錶廠的消費者來說,又會好到哪裡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