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常規的環形自動上鍊裝置
Sep 10, 2015
上禮拜上海的同事要寫一篇自動上鍊的專文,問了我一些相關問題,當然也提到了環形自動上鍊裝置(周邊自動上鍊、外緣自動上鍊、Peripheral Rotor Winding System),本周就順道寫一篇關於環形上鍊的短文。環形上鍊的方式是在2008年寶齊萊發表了使用環形自動陀的A1000自製機芯之後,才受到多數現代錶迷的注意。相較於傳統自動錶來說,安裝了環形自動陀的機芯相當有創意,它不但具有自動上鍊的優點,而且不會阻擋到美麗的機芯。但對古董錶迷來說,就沒有這麼大的驚喜了,因為早在50幾年前,瑞士就已經發展出了環形自動上鍊的設計。
既然多數人是經由寶齊萊A1000機芯才認識環形自動上鍊的,我們就由近而遠來看看這種設計的發展歷程。環形自動陀基本上是一個環狀的零件,其中一部分(通常是圓周的一半)加裝了重陀,使整個環形一半輕一半重,不管腕錶怎麼放置,重的那一邊因為引力的關係會朝下,達到與普通機芯用的自動盤一樣的旋轉效果。然而,光是能旋轉還不夠,環形自動陀的內緣設有輪齒,藉此就可以與自動上鍊輪系相連,達到上鍊目的。
環形自動上鍊裝置雖然不錯,但實際運作時,卻會遇到一些困難,最主要的兩個問題是容易損壞與上鍊不夠順暢。百達翡麗在1969年也發表了一款環形自動上鍊機芯Cal.350,當時倒不是為了要移除礙眼的自動盤,而是為了降低機芯厚度,打造超薄腕錶,以滿足戴起來舒適、看起來優雅的當時審美觀。為了超薄,這款機芯的環形自動陀大約與機芯同高,錶冠若設在錶殼側邊的話,龍芯便會阻擋了環形自動陀的運作,因此錶冠改設到錶背上。
環形自動上鍊不容易做得完美,要超薄更困難,很可惜,即使是百達翡麗,當時也沒完全克服,350機芯的環形自動上鏈系統常故障,而且因為超薄設計的關係,也很不容易維修。直到1979年,百達翡麗把它改成單向上鍊,並將自動陀改為18K黃金材質,增加質量以提升上鍊效率,型號為1-350;即使如此,這款機芯也只生產到1985年。百達翡麗至今沒再做過這項嘗試,主要是沒有必要,使用微型自動盤仍可達到超薄的效果。
基本上,普通的自動盤上鍊裝置和環形自動上鍊裝置很容易分別,看了就能明白。不過,有時還是要看清楚。像浪琴這款環形自動上鍊裝置,就保留了半圓形的自動盤,而且中央也是以滾珠軸承固定,乍看會以為是傳統的自動上鍊裝置。但這個半圓形的自動盤仍與環形基座相連,並藉由環形基座上面的內齒輪連結自動上鍊輪系,使發條上鍊,它仍屬於環形自動上鍊裝置。若把這個環形自動上鍊裝置拆下,外形其實與傳統自動上鍊的AP 2120機芯差不多,但是,AP2120是藉由中軸下方的齒輪與自動上鍊輪系相連,環形基座的內緣並沒有輪齒。也就是說,判別傳統上鍊或環形上鍊的關鍵在於,與自動上鍊輪系相連的齒輪在那裡;若在中軸,那就是傳統式;若在環形基座,那就是環形上鍊。
近代的環形自動上鍊裝置從1959年的FHF 65機芯開始;直到在寶齊萊將它復興之後,才逐漸壯大。目前DeWitt、寶璣、積家、卡地亞、愛彼、江詩丹頓……等等也都有環形自動上鍊裝置的機芯。許多現在以為是創新的東西,可能在歷史上已經有人想過、做過,只是礙於當時技術,做不好。而現代的科技進步,才實現了過去的創意。
應該舉杯向前人致敬!
延伸閱讀:8 款現代環形自動上鍊機芯綜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