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錶如何調整快慢(上)
Sep 8, 2015
不論是玩錶到了走火入魔的資深錶迷,或是剛入門的機械錶玩家,對於機械錶最基本的要求,幾乎都是走時的精準度。雖然可能只有入手的前幾個月比較在乎,等到嘗鮮的時間過了之後,就懶得去關心,但如果買到一只誤差值在三秒鐘以內的錶款,心中只有一個「爽」字可言。
因此,在每一只腕錶出廠前,都至少經過一至兩次的精準度調校,而天文台等級的錶款,還會將機芯送至C.O.S.C.天文台,進行長達15天的測試,符合多項嚴格的標準後(+6與-4秒的每日誤差值只是最基本的數據),才會頒發證書。每一間錶廠或是售後維修中心,都會有專業的測錶機,以及訓練有素的製錶師與維修人員。但你知道,調整機芯的擺輪轉速(影響時間快慢),有哪幾種方法嗎?
大致上來說,有兩種方式,其中一種是藉由縮短或延長游絲的長度,來影響擺輪轉動的速度,也就是我們常見的各式快慢針裝置。另一種則是慣性微調擺輪,這是藉由擺輪上的螺絲或砝碼,來減少或增加擺輪的直徑(重量分配),進而改變擺輪的轉速。本文我們先來說說幾種常見的快慢針裝置,下次再來介紹逐漸成為主流的各式慣性微調擺輪。
在早期懷錶或腕錶的機芯中,我們可以見到擺輪夾板上,擁有一個快慢針調速裝置。這是一個環繞在避震器(或寶石軸承)外圍的裝置,其中一端較短的游絲夾輕靠著游絲,而延伸出來的長指針,其下方的擺輪夾板刻有 + 與 - 的符號。因此當我們推動長指針時,另一側的游絲夾,會改變游絲可轉動的長度。當游絲可轉動的長度變短時,擺輪轉速會提高,機芯指針的走時也會變快;當游絲可轉動的長度變長時,擺輪轉速會變慢,所以指針的走時會變慢。
目前單一的快慢針結構設計,其實已經比較少見,但是在懷錶機芯,如ETA 6497、6498等機芯,以及講求超薄設計的PIAGET伯爵機芯中,我們都可以看到。而IWC萬國錶著名的瓊斯機芯,使用超長的快慢針設計,也繼續出現在98000系列機芯中,透過超長的快慢針,可以準確的微調游絲轉動的長度。
但是,許多平價的機芯,例如常見的SEIKO精工7S系列機芯、CITIZEN星辰的8200系列機芯,或是用於SWATCH的ETA 2841、2842機芯,便省略長指針的設計,僅保留短的游絲夾結構,因此調整的難度較高,更考驗製錶師本身的功力。
但是上述的傳統式快慢針,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於精準度的要求,因此製錶師便推出多種可微調式的快慢針結構。其中最有名氣,莫過於鵝頸式微調裝置,它除了擁有高精密度之外,更具有優美的外觀設計。顧名思義,其抵住快慢針末端的彈簧造型,猶如天鵝的頸子,因此俗稱為鵝頸式微調裝置。
它的結構與傳統式快慢針一模一樣,但是快慢針旁所加裝的微調螺絲與控制彈簧,讓製錶師可轉動螺絲,來推動尾端的快慢針。而旋轉螺絲所產生的螺紋間距非常小,如果以每一圈的螺紋距離為0.1mm來計算,製錶師每轉動螺絲60度,螺紋所推動快慢針的距離僅有0.1除以6(360度除以60),也就是0.0167mm,因此調整時間快慢更為精準。所以歷史採用類似的微調裝置非常多,但是沿用至今,仍以鵝頸式微調裝置為主,大概是因為其結構簡單與外觀優美。
目前錶壇中,另一種螺紋微調裝置,便是與鵝頸式微調裝置採用相同的概念,同樣是非常精密的設計。但它的微調螺絲裝置於游絲樁之上,如沒有仔細觀看,可能會誤認是半截式快慢針裝置,但兩者的精密度可說是天差地別;這項裝置常出現在VACHERON CONSTANTIN江詩丹頓、HERMES愛馬仕與NOMOS的自製機芯之中。
至於另一種常見的設計,則是偏心螺絲微調裝置,其外觀非常容易辨識,也就是擺輪夾板上方會有一個螺絲,而螺絲的兩側則有一個Y字或C字型夾鉗。雖然螺絲的外觀似乎是圓形,但是實際上卻是非正圓的設計,所以製錶師使用螺絲刀轉動偏心螺絲時,會讓依靠偏心螺絲左右兩側的夾鉗左右偏移,進而移動游絲夾,產生調整快慢的功能。
因此這項設計,同樣是來自於傳統快慢針的原理,但是其優點是:無需特殊工具,也無須拆卸錶殼與機芯(只要打開底蓋即可),就可以使用螺絲刀來進行微調,也是許多資深錶迷喜歡自行實驗的一種微調裝置,如果搭配測錶機,同樣可以調整更加精準。相較於鵝頸式與螺紋微調裝置,偏心螺絲微調的缺點則是不易掌握手感,無法每一次的調整都掌握穩定的數值(與傳統的快慢針類似)。
但由於結構簡單且調整方便,於是偏心螺絲微調裝置成為ETA機芯廠的最愛,常見的2892、2824自動機芯,都是使用相同的設計。而ZENITH著名的El Prmrine機芯,與SEIKO精工的9S系列機芯,也是採用偏心螺絲微調裝置;近年來CARTIER卡地亞所推出的1904 MC系列機芯與其他自製機芯,也都是採用相同的裝置。
文/陳韋仁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機械錶如何調整快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