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技術,未熟的技術
Sep 7, 2015
前幾天在讀9月號的《Chronos Japan》看到一段文字,那是一篇採訪雅典錶廠、介紹他們家今年推出的Ulysse Anchor Tourbillon雅典錨式擒縱陀飛輪的報導,報導的開頭撰稿的記者自問自答了這麼一段,他說雅典從2001年就投入了矽材質的研究,稱得上是業界的先驅,其間也開發出了雙擒縱輪的特殊系統,然而等到2012年他們推出新一代基礎機芯UN118的時候,機芯的擒縱器雖然採用了矽材質,但擒縱器的形式本身卻仍舊是傳統的瑞士槓桿式擒縱,作者在這裡話說得比較客氣,但言下之意就是在問這十幾年來品牌研發的特殊擒縱是都到哪去了。
這位記者的疑惑我還滿能體會的,過去我也寫過不少文章在問類似的問題。坦白說會提出這種問題多少都帶有責備的意味,不過那也是愛之深責之切,正因為你們之前提出來的想法、概念錶令人滿心期待,等到實際量產的產品卻只用上了一點點相關技術的時候才會加倍令人失望。
撇開這些怨懟不提,回顧過去二十年間製錶業對機芯基本結構提出的想法著實不少,除了雅典之外GP也有同樣以整片特殊形狀的矽製零件構成的恆定擒縱,除此之外豪雅試過以膠帶連動齒輪、磁力擺輪,AP有改良自羅賓式擒縱的愛彼獨家擒縱,除此之外還有更多我一下子想不起來的實驗作品。上面提到的這些基本上都有商品化,不過大部分都還是屬於少量的特殊款式(AP擒縱的錶款算是比較多的了),離真正的量產、甚或是新的標準規格都還有很長的距離。在這幾十年間真正從概念發展到大規模生產的技術,我現在想得到的大概只有OMEGA的同軸擒縱、SEIKO的Spring Drive和矽材質了,相較於其他還沒冒出頭來就又沈下去了的特殊設計,這成功率實在是很低,再看看同軸擒縱在走到8500機芯之前OMEGA付出了多大的代價,又或者像Spring Drive儘管已經發展出相當可觀的產品種類,但那銷售情形始終無法跟機械機芯相抗衡,就知道要將一個新概念推到取代既有的標準規格,那路有多長多難走,想到這裡對於那些不了了之的計畫也就有點不忍苛責了。
不過這裏還是有些東西想要釐清。一間錶廠在投入一種一新技術的時候,你是一開始就計畫以成為通用規格為目標?還是只是把它當成一次孤立的創作?如果是後者的話,我想買的人和賣的人一開始心裡就要有數,買這種技術就像買了一支陀飛輪或是三問錶一樣,你只是買了一支技術含量很高的錶而已,不要把它想像成是未來機芯的一個雛形、覺得自己在見證一場革命,沒這麼浪漫。而如果是前者的話,一種新規格到通行為止中間一定經歷過大量的試行錯誤,那麼一間錶廠在這種技術真正成熟到可以量產之前,該不該把這過程中你們每個階段的實驗品都包裝出來賣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我想見仁見智,有些人或許很樂意從5250、5350、5450買到5550,一路見證百達翡麗發展矽製擒縱和調速器的軌跡,有些人或許喜歡像勞力士那樣,研究矽材質研究了十幾年都一聲不吭,一旦推出了就是直接進入量產,而且接下來可能要持續賣上十幾年。不過還是同樣一句話,賣的人和買的人一開始都應該要清楚你們在交換的是一種成熟的技術還是發展到途中的技術,這讓我想要引用表演工作坊早年一部電影《飛俠阿達》裡的一段話,他說輕功練成了是不能露的,因為那只是你通往更遠大的目標路旁的一朵小花而已,如果你把這朵花摘下來給人看了,人家會以為這朵花就是你的目標了。講到這裡有點玄了,不過大概就是這個意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