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力和玩錶有關嗎?
Aug 26, 2015
最近有個老同學帶小孩來家裡玩,看到了一套兩本關於昆蟲的書,想借回去給小朋友看,那當然沒問題。這兩本書上冊是昆蟲概論、下冊是圖鑑,他覺得借上冊就好,這比較有知識性;下冊只是圖鑑,沒什麼內容。我卻有不同看法,現在不是強調多元能力嗎?昆蟲圖鑑雖像鐘錶年鑑一樣,圖片和規格居多,知識性較雜誌少,不過圖鑑或年鑑把各種相似的昆蟲/錶款擺在一起介紹,其實可以培養孩子明察秋毫的觀察力。而觀察力對於精細的腕錶鑑賞來說,可以說是不可或缺的。甚至,還能擴大應用到各種事物上。
觀察力可以說是鑑賞力的基礎,廣義的說,鑑賞力涵蓋了審美觀、知識素養與觀察能力。然而,審美觀因人而異,只有好惡而難分優劣。知識則可說是學海無涯,難以皆備,難道說不懂鐘錶的機械原理就沒法欣賞機芯?那也未必,只能說沒有足夠的知識,無法看到太多深入的東西。但觀察能力則不然,有打磨過的ETA 7750和完全沒有修飾的同款機芯,任誰都能看出哪個比較精緻,無需特殊知識的介入也是能夠欣賞的。靠知識鑑賞東西有很大的限制,精於收藏書寫工具的人有可能對腕錶一竅不通;但精於觀察細節的人,則不管是腕錶、皮件、服飾……都能看得出作工精緻、普通還是粗糙,因為這就像前述機芯打磨的差別一樣,注意到了,也就明白了。因此,狹義的說,鑑賞力就是觀察能力。
既然不可能了解萬物的知識,不如培養更實用的觀察能力;至於知識,學學自己有興趣的或常用的就好。前述機芯是否有修飾過的例子是兩者差異較大的情況,但如果是一個夾板有倒角而一個沒有;你會注意到嗎?當能注意到細節時,就能看出工藝性的好壞,購物時也有了一個最直接的判斷標準。口碑與品牌信用可以減少親身去尋找優秀商品的時間,但最後下決定的,別忘了,還是要靠自己的觀察力,才不至於在這個充斥著行銷手段的市場上迷失了方向。
話說回來,不管是面盤、機芯,甚至是錶殼、錶帶的許多細節都太過精細,肉眼看不清楚細節,有時只能憑感覺知道作工好。因此難免需要工具的輔助,一般最常用的是放大鏡,但曾有朋友覺得看得很吃力,更曾經有一位說根本對不到焦。所幸,現代有更輕鬆的賞錶方式,借助相機,在螢幕上就能欣賞到各種細節。多觀察,鑑賞力自然就能得到提升,這時候就能不用受到品牌、銷售人員的影響,而能對於精緻與否提出自己的意見,而不只是人云亦云。
和朋友一番討論後,他把昆蟲圖鑑也借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