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太空人不再是我的志願以後
Aug 10, 2015
前一陣子在網上讀到了一篇在講NASA現狀的長文讀得我還滿感慨的。文中提到隨著冷戰結束,像NASA這種依賴當時特殊的政治環境才得以成長茁壯的單位其實已經不再那麼風光了,預算被砍,相關人員失業,年輕人不再對太空人感到嚮往,甚至連太空任務本身的意義都遭到質疑。由於平常並不算有很熱心地在關注科技話題,因此一旦得知原來今日的NASA面臨到如此窘境著實令我頗為驚訝,畢竟在我的成長記憶中他們曾經是那麼地閃閃發亮(對這篇文章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直接Google<NASA:依賴施捨的偉大>)。
我想跟我一樣在冷戰期間出生、長大的人應該都有類似的集體潛意識;說嚮往太空可能有點太煽情了,不過那個時候大家(至少男生)應該都覺得太空人很酷,NASA是世界上最厲害的組織,那個時代整體的社會氛圍都在不斷灌輸我們這種觀念,電影裡有路克天行者,現實世界裡有王贛駿,樂高的三大系列分別是城市、古堡和太空,連卡通裡的巨大機器人用的都是外星科技,或許你沒有在我的志願裡填過太空人(我好像真的填過),不過太空世界在你心中應該也佔有一定的位置。 就像樂高的太空系列一樣,今天OMEGA、FORTIS、百年靈在賣的也是一種這樣的移情作用;Moon Watch和Cosmonaute當然是好錶,但是加入了太空屬性就是會讓它顯得比賽車錶或是飛行錶更帥。像這樣的邏輯長久以來在我心中一直向是天經地義一般,只是在我讀到了那篇文章以後這個認知忽然出現了一個破綻。冷戰之後出生的人到今天也已經當兵退伍要出社會了,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經歷的是跟我們不一樣的社會氣氛,那麼對他們來說「太空」仍然是充滿了魅力嗎?或者講得更露骨一點,拿太空當賣點還可以再賣多少年?
觀察復古的潮流有時候可以看出一些世代和消費之間的交互關係,記得當我唸大學的時候,講到復古指的多半是1970年代,仔細想想那是因為’70年代出生的人到那個時候差不多剛好是三十歲,正是消費能力最強的一群,在那個時候主打’70年代復古訴求的其實就是那個世代的童年記憶。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2007年以後的’80年代復古——取2007年這一年是因為我覺得《Music and lyrics/K歌情人》算是滿鮮明的一個指標,在那之後’80年代的流行歌、高腰褲、大墊肩一下子也都跟著回來了,我自己也差不多在那個時候進入了所謂的主力消費群,而一旦掌握了這個模式,過去這幾年Air Max和男孩合唱團的回歸也就不難理解了。
高級錶一直都是個落後指標,對於流行趨勢的掌握向來都慢半拍,主力消費者的年齡層也比一般消費商品晚了五到十年,相對地他們的消費行為會持續得比較久,一旦開始玩錶了以後可能會玩上二三十年。套用這個公式的話,一個人從三十歲開始買錶可能會買到六十歲,如果以在冷戰期間成長的最後一代,也就是1980年左右出生的來算,他有可能會持續買錶買到2040年,假設他心中還一直抱持著對太空的情感的話,品牌還可以繼續操作這個議題25年。不過從另一端來看,冷戰後出生的第一代現在也差不多要開始買他們人生中的第一支高級錶了,今天當他們站在櫥窗前,店員跟他說當年阿姆斯壯上月球戴的就是這款的時候,他們聽了會有什麼反應?太空錶或許可以繼續賣到2040年,但或許它的沒落從現在就要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