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時計博物館見聞錄(下)

Jul 20, 2015

博物館本身的建物是過去勝山藩的下屋敷,本身也是古蹟了,進去前要穿過一片庭園才能到達小小的和室本館。由於館內不能拍照只能提供外觀和翻拍一點文宣上的照片。

這間博物館展出的都是上口愚朗的私人收藏。說來上口愚朗這個人還挺有意思的,他本名上口作次郎,明治25年(1892年)生,是谷中當地人。愚朗原本在谷中經營西服店,這間店號稱「客人不親自到店不接單、不使用日本國產的素材、不給問價錢」三大方針,其中不用國產素材一點是強調布料和配件都是英國進口的,當時的日本人崇洋,跟現在反而強調日本生產的潮流正好相反。他家做的西裝據說品質極高,價位也是一般行情的四、五倍,明明走的是這種頂級路線,店名卻叫做「上口中等洋服店」,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店主的個性應該是有點頑皮的。二戰後愚朗搖身一變成了陶藝家。陶藝對日本人來說是相當具有精神性的一項工藝,愚朗原本就有在收集古陶器,然而在春秋鼎盛的年紀轉而作陶,這中間意味的不只是生涯的轉換,恐怕還更接近一種人生境界的變化。

愚朗的興趣廣泛,除了陶器之外還熱衷於繪畫、庭園、盆栽,而日本江戶時代的和時計也是他涉及的領域之一。雖然我並不清楚日本收藏界的具體情形,不過從我去過的幾處博物館來看,愚朗的收藏以私人規模而言應該算是相當可觀的,甚至據說「大名時計」這種稱呼最早就是由他提出來的。基於文化保存的目的,愚朗在昭和26年(1951年)成立了「財團法人上口和時計保存協會」,會址就在今天博物館的所在地,昭和45年愚朗過世,四年後他的兒子上口等就在協會原址成立了大名時計博物館,一路營運至今(據我所知上口等現在也已經過世了,目前博物館是否還由他們家族經營就不得而知了)。

館內的收藏從早期還沒用上發條、而是以重錘的重量作為動力來源的立式和時計,到逐漸導入發條動力、體積愈做愈小的座式和時計,乃至於終於小到跟懷錶一樣、可以掛在和服腰帶上的所謂「印籠時計」都有,其中也包含了一些直接將歐美製的鐘錶修改成日式不定時法的作品,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更早期的線香時計、攜帶式日晷、以及少量的西洋鐘錶。

如前所述,這是一間非常local的博物館,甚至連館內所有的介紹說明都是用手寫的,不過撇開這份手作感不提,這裏的說明文字的資訊量卻是相當豐富,加上館內的收藏堪稱有系統,好好看過的話應該足以對日本江戶時期的鐘錶發展建立起一個整體性的認識。不過館內的收藏幾乎都不會動,唯一還能運作的似乎只有入口處的一台座鐘,它具備雙擺輪,附帶鬧鈴功能,如果跟館員提出要求的話他可以操作給你聽鬧鈴響鬧的樣子,那聲音非常有震撼力(其實角落還有一台西洋的老爺鐘在走,不過既然不是和時計這裏就不提了)。

延伸閱讀:大名時計博物館見聞錄(下)

延伸閱讀:「新奇」的老古董鐘 ——「和時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