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錶人物誌│侯有文 打造台灣製錶業的未來

Jul 17, 2015

侯有文
侯有文先生歷經力可錶負責裝配工作,也是當年台灣鐘錶加工大廠亞洲鐘錶的旁支

台灣鐘錶業在上個世紀曾有很好的發展,如今卻成為少有人知的產業。台灣製錶業的前輩侯有文在事業有成之後,計劃重振台灣製錶產業,藉由台灣、瑞士技術合作製造產品,將台灣優秀的設計與創意推上世界的鐘錶版圖;並發展在地的觀光錶廠、鐘錶博物館等。台灣的製錶產業很可能因他而有關鍵性的轉變。

侯有文13歲的時候就開始當修錶學徒;過去我們見過好幾位鐘錶維修領域的業界前輩,他們的職業生涯多半也都是從學徒開始做起的,不過在製造、生產的這一塊領域,卻未必有經歷過。侯有文在修錶期間一度中輟,他也待過不同的地方,而真正轉往產製領域,則是要從1960年代末、70年代初進入代理力可錶的吉興行開始算起。 
 
力可錶是當年台灣鐘錶加工大廠-亞洲鐘錶的旁支,當時侯有文就在力可錶負責裝配的工作,正式進入製造生產的這個環節。1974年侯有文應召入伍,兩年退伍後再度回到亞洲鐘錶的系統,不過這次是進入集團旗下的錶殼廠,而且是負責品管的工作;品管跟一般前線的製作組裝又有所不同,在這個職位有機會用比較全面的視野看待整個業界,這也培養了接下來侯有文在工作經營上的不同格局。在錶殼廠做了兩年品管之後,侯有文出來跟同樣是亞洲鐘錶出身的鄭順旺一起,做起了鐘錶零件的車床、組裝事業,正式開始了他的創業生涯。當時他們的錶廠主要是在接收亞洲鐘錶轉發出來的下單,到了1982年後,侯有文就將工廠交給了鄭順旺,獨自前往泰國發展他的新事業。 
侯有文
侯有文的鐘錶經營願景當中,將台灣優秀的設計與創意推上世界的鐘錶版圖,也是他非常重要的一個理念

在泰國做了幾年的手錶生意後,侯有文在生涯中做了重大的轉變,暫別鐘錶、決定轉向從事廢不鏽鋼回收的生意。由於當時亞洲各國陸續都在發展各項工業,日本之後是台灣,台灣之後又有中國大陸,需求相當龐大,侯有文也因此累積了可觀的資本,雖說是暫離錶界,不過以個人成就來說,反而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事業已有卓然成就之際,侯有文的心頭一直有個未竟的夢想。在2011年,當時他在泰國的廢不鏽鋼生意已經交棒出去了,他決定重返鐘錶界。這一年他接手了一間鐘錶外裝零件的包金廠,接下來一連串的發展,將他帶到了今天這個有可能對未來台灣製錶業產生重大影響的位置。接手之前原本經營不善的包金廠,在他的整頓下積極向外發展,例如前往香港、瑞士參展,就是他們打開知名度的手段之一。2012年侯有文他們接到了一個急單,說是要在14天內交出52對金錶,從零開始,而這52對18K金腕錶乃是剛果國家級的部長會議上要致贈的紀念錶。這個高難度的要求讓當時大部份的錶廠都不敢答應,不過侯有文卻毅然決然地接下了這一張訂單,並且順利地如期交貨,從此為他的錶廠打響了名號。 
 
挾著這個實績以及之前在瑞士結下的人脈,侯有文成立了一間台瑞合資的新公司,而這次他想要做的是回到台灣,重新開啟台灣的本地鐘錶製造業。侯有文目前已經在台南買下了一塊土地,規劃成立兼具觀光錶廠和鐘錶博物館的複合式園區,並且在園區內生產販售客製化錶款,利用瑞士的複雜機芯結合台灣的外裝生產,希望能藉此帶動台南當地甚至全台灣的製錶工業。在侯有文的計劃中,讓我們注意到了瑞士本土製錶業的一個現象,那就是當地小型代工廠的產能都已經被大品牌吃掉了,導致小牌子竟然沒辦法在瑞士境內找到配合的代工廠,然而這個時候像台灣這些兼具經驗和品質的廠方其實就可以出面消化這樣的需求。
古董鐘
侯有文先生家中收藏逸品

此外,侯有文還有一位優秀的合作夥伴,設計師劉玉芬過去為國際主流品牌設計過錶款,跟錶界可以說是素有淵源。劉玉芬全方位的設計能力與經驗,不但負責新錶款系列的設計,同時也為侯有文設計整間公司的企業形象。跟一般業主不同的是,侯有文對整個產業有著完整而且第一線的了解,因此在設計的溝通上可以直接切入問題的核心,不會有一般設計師與主事者協調時的落差,讓理念更得以直達產品,傳遞最真切的訴求。

製錶業從石英革命以來,在縱向的時間軸上固然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路至今,然而橫向的地緣發展其實也在背後大大地左右了整個產業,如何在這個地圖上找到我們自己的位置,是侯有文以及其他鐘錶前輩們所一直在思考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