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品牌的好感從何而來——寫蕭邦錶想到的二三事
May 11, 2015
這星期跟CHOPARD蕭邦滿有緣的。先是剛好讀到了幾篇關於L.U.C機芯研發經緯的資料,接下來又連續接到幾個寫他們家新款的委託,一下子喚起了不少長久以來我對這個牌子的好感。測試一個人懂錶的程度有一招就是跟他聊蕭邦,看你提到這個牌子的時候他第一個會想到的是Happy Diamond還是L.U.C大概就可以知道這個人買錶的路數了。當然這個方法是流於刻板印象啦,但不可否認的是真的在玩錶的人對蕭邦的興趣都是從研究L.U.C開始的。我自己本身也不例外,不過因為入行得晚,所以我第一顆認真研究的L.U.C機芯是Chrono One的L.U.C 10/11CF計時機芯,當然隨著日後的不斷補充,後來我是更喜歡L.U.C 1.96的純粹和傳奇性,但在當時10/11CF就已經足以讓我體會到L.U.C機芯的魅力以及蕭邦做錶的態度了。
不過這篇想談的其實不是蕭邦本身,而是這兩天在重溫我對蕭邦的好感的時候忽然想到,到底我們對一個牌子的好感是怎麼產生的呢。首先優秀的產品本身就有說服人的魔力,比如說像是L.U.C機芯、或是其他家任何一枚打磨完美的機芯,這些錶光是看著就能讓識貨的人著迷了,不過到這裡為止產生的情緒我認為還只到「想要這支錶」,要建立起所謂的好感可能還要再更長期、更深層、更立體一些的體驗。比如說你要持續觀察他們的錶一段時間,從他們歷來推出的產品中歸結出品牌一貫的原則和哲學,由此才會產生對品牌本身的認同感,而不是剛好喜歡上他們的某一支錶而已。更深一層的情感可能就要來自一些背景式的認識。比如說你讀了L.U.C機芯的研發過程,知道當初他們是找了帕瑪強尼來為他們打造原型,甚至未來帕瑪強尼會自立門戶就是出自這段淵源,如此一來你會更理解蕭邦對這枚機芯的用心(這些用心未必能一比一地呈現在成品中),或是純粹因為多聽了幾個故事,對他們產生了一些情緒上的連結。
再高一層的情感就有可能已經脫離錶款本身了。比如說蕭邦這兩年在推的公平開採黃金就是一例。這個政策固然是關係到做錶的原物料,但黃金就是黃金,來自血汗礦場的錶殼聞起來也不會有腥味,嚴格來說無關產品本身,但蕭邦的這個作為的確是讓我對這個品牌的好感又提升了一些;當然我也不會排除這只是大企業的PR手法,但同樣是搞PR,捐基金會、辦慈善拍賣同樣也能博得好名聲,但這之間一邊是多做好事,一邊是少做壞事,而以這個例子來說少做壞事恐怕才是比較難的,到頭來我們在乎的未必是支持這種作為可以幫到多少個哥倫比亞的礦工,而是我們喜歡做出這個決定的品牌本身。
類似的例子,最近我也看到一家總編輯(不是錶的)在雜誌裡表示他喜歡百年靈,理由是他欣賞每年他們花大錢、費心思地在Baselworld期間辦party,但party本身卻完全不宣傳產品、不求曝光報導,純粹就是讓來過這個party的人覺得這個牌子很屌,他覺得這背後透露出來的主事者風格在精品界相當難得,由此對這個牌子產生一種跟產品毫無連結的好感。講這麼多不是在上品牌行銷課程,而是有點感慨原來我們對一個牌子的好感原來這麼複雜,東西做得好是基本的,但在這之上要讓你真心喜歡上它,中間有些化學變化真的只能說是緣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