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這種錶賣個幾千萬也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May 4, 2015

品牌在量化錶款複雜程度的時候最常拋出來的數據就是零件數、組裝小時數、研發年數、或是錶廠中只有幾個製錶師會做這支。如果把這些數字全部乘起來然後拿去除訂價,最後再比較各家品牌得出的數值應該會滿有趣的。(註:主圖錶款並非文章中提及的款式)
最近在讀四月發刊的《Chronos Japan》S.I.H.H.報導——稍微岔個題,每年他們家的S.I.H.H.特報都要拖到這個時候才出,等我拿到書的時候連Baselworld都展完了,老實說時效性實在是很差,不過因為他們是偶數月發刊的所以好像也沒有辦法。這期在翻到介紹帕瑪強尼新作的時候有一段文字讓我讀了讓我有點心驚,他在講到Toric Tecnica的大複雜功能(計時三問陀飛輪萬年曆)的時候說,「雖然訂價超過一億(日圓),不過如果考量到它的作工足以跟百達翡麗的大複雜功能比肩,這樣的定價算是適當的。」(註:此處錶款並非主圖款式)
 
 老實說,台幣快三千萬的錶我實在是說不出適當兩個字——不是說三千萬太貴,而是這個數字已經遠遠超出我認知的定價邏輯了。記得以前我剛入行的時候,有次校稿校到一半主管拿著稿子來問我有個價錢是不是寫錯了,因為有支大複雜功能上面說要八千萬,結果我拿去問另一個前輩他只幽幽地說了一句,這種錶他們愛訂多少就訂多少。我又想起去年百達翡麗的5175剛發表的時候,我看完那部宣傳影片以後隨口就說了一句「像這種錶賣個一億也是非常合情合理的」,當時我只是朋友私下閒聊憑直覺亂猜的,結果實際開出來的定價還真的差不多。 
 
一般我們所謂的訂價邏輯大致可以從成本推算出來(或是從訂價倒推它的成本),這中間店家的進價佔幾成、折扣可以給到多少基本上都有一個標準(其實我覺得最難估的反而是行銷費用),所以我們看到價錢以後多少都還說得出它訂得是便宜還是貴,不過這套邏輯在百萬以下運作得比較有效率,超過百萬以後就愈來愈難說得準了,三五百萬以後更是充滿了模糊空間。品牌在幫這種錶訂價的時候不太可能是用成本來算的,比較合理的做法是用市場上同等款式的行情再乘上品牌力的加成,從這點來看,Chronos在判斷帕瑪強尼那款的定價適當與否的時候是拿它跟百達翡麗的做比較,以PP行情的公信力來說拿來當作衡量標準其實是合理的。不過價位愈高能夠拿來比較的實例就愈少,行情的模糊空間也愈大,而有些特殊的複雜功能也不容易找到洽當的比較標準(比如說五秒轉一圈的陀飛輪就該比一分鐘陀飛輪貴12倍嗎),像這些地方就是品牌和買錶人之間角力的空間了,雖然說有點品牌愛訂多少就訂多少的味道,不過如果一支都賣不掉,到頭來不但沒賺到錢也不能幫品牌拉抬行情,正所謂不買就是消費者最大的武器,這中間還是有拉鋸的空間的。 
 
同一篇報導帕瑪強尼的隔壁就是GREUBEL FORSEY,也是一個動輒幾千萬一支錶的牌子,報導的文章裡也直言這價錢實在是貴,不過有趣的是它裡面又提到一點,說是目前市面上的錶款能夠用80倍的放大鏡來看還毫無瑕疵的,GF恐怕是其中的少數幾家之一。我是沒用80倍的放大鏡來看過GF的錶啦(不好意思我隨身帶的只有10倍),不過光用想的還是覺得這種等級的作工很迷人,但話說回來放大80倍也沒有瑕疵的錶戴在手上的時候能感受到幾成它的精緻固然是一個盲點,而這樣的精緻度究竟值多少錢也是一個好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