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鐘錶文章出錯了
Apr 27, 2015
前兩週寶格麗有一批大錶到台灣了,一方面他們自己辦了一系列的巡迴展,另一方面終於有機會摸到這些厲害款式的媒體接下來也陸續會有相關的介紹評論。最近我自己處理的案子中同樣也有幾件是跟這批錶有關的,儘管看到了實錶,也讀過了官方資料,但這裡頭有幾款實在是太難了,所以臨下筆前我又多找了些資料,看看國外的同業都寫了些什麼。其中有一款我在《Chronos Japan》上找到了三篇文章,兩篇是錶款發表當年的錶展報導,一篇是後來錶到了日本時他們的介紹,有趣的是讀了以後發現前兩篇和後一篇對部分機械結構的解釋並不一致,而對照我自己的認知,應該是前兩篇搞錯了,後一篇才對,而根據我的經驗,應該是編輯在寫錶展報導時手邊的資料還很少,甚至經手的人根本還沒摸到實錶,所以有些地方只能拼湊現有的資訊,中間難免有些東西就猜錯了。
每次被我發現這類鐘錶文章出錯心情都很複雜,首先我會衡量我對這位作者的評價——也許我原本就是他的讀者,也許是透過從同篇文章其他部分所透露出來的專業素養;如果整體來說我是信任這位作者的,那麼我就會把這次的出錯當作是個案,然後心底隱隱有點「原來強者如某某也會出錯啊」的僥倖。再來我會稍微分析一下這次他犯的錯是怎麼造成的,比如說像前面提到的寶格麗的案例,或是搞錯了某個年份、誤信了某個常見的迷思等等。
不過有的時候我也會從一個更後設的位置來思考「鐘錶文章出錯」這件事。首先我會有一層焦慮:這次的這個錯誤我分辨得出來,但會不會其實還有什麼其他的錯處是我沒發現的?會不會實際上我既有的觀念和資料庫中也存在著很多破綻?更糟的是會開始擔心起過去我自己的文章中是不是也有很多東西寫錯了。另一方面我也會想到讀者的部分,到底我們寫錯了這些他們有發現嗎?或者是有的時候我們前後不一,真的會有人拿著兩期、三期在那邊對嗎?他們對我們講的東西是一概照單全收,還是其實覺得我們啥都不懂、抱著看好戲的心態等著我們出錯呢?每次想到這裡都會有一種戒慎恐懼的心情油然而生。
寫鐘錶文章要不出錯其實很簡單,全部照著品牌發的新聞稿寫就肯定不會錯了(就算錯了責任也不在你),但這樣你的資訊基礎一定是片面的,獨立的觀點也會被品牌的觀點蓋過,然而一旦你讀的資料多了,不同來源的資料之間就可能有矛盾,龐大的資料彙整起來也更容易出錯,而所謂獨立的觀點也意味著有可能會混入偏見,照這樣來看,愈用心寫的文章反而可能出包呢。
其實我不太清楚同業們都是抱著怎樣的心態在寫錶的,也不太清楚讀者對我們的文章或是我們本人有怎樣的期待(或是毫不期待),不過基本上我還是抱著寧可多做出錯也不要和稀泥的心態在下筆的,雖然有時候會接到品牌的抱怨電話,有時候會為了自己以前寫過的蠢話臉紅、然後試圖在往後的文章中修正自己曾經誤導人家的錯誤觀念,不過到目前為止,這樣的工作態度都還是比交差了事來得讓我覺得心安理得。每次填到職業欄的時候,我都還是很反射性地會填上「記者」,其實我自己認為以我現在自由撰稿的工作內容來說應該更接近專欄作家,而且我們作業的嚴謹程度跟真正嚴肅的跑線記者相比也很鬆散,不過某種程度上我還是喜歡以記者自居,就當作是一種自我期許,以此去累積素養,彙整資訊,提出個人觀點,雖然離我心目中的目標還差得很遠,不過今後也請多多指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