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值」的觀念應該怎麼使用?
Nov 24, 2014
前兩天為了查資料去爬了一下台灣討論區的文章,順道看到一篇在講買GS到底值不值得的主題。談GS值不值的文章不外乎從品牌知名度太低(2014,現在知名度已提升很多)、外裝作工很好、機芯裝飾普通、還有走得到底準不準幾個角度著眼,再來就是拿它跟同級、或是稍微高個幾級的品牌捉對廝殺,而討論的結果通常也都是擁倒各半。身為一個GS的fans看到有人對它嫌這嫌那多少會有點心情黯淡,不過比起一面倒的歌功頌德老實說我還寧願接受一些批評,只是在爬文之間又讓我開始思考起關於CP值得問題了。
一般有人問我推薦中低價位品牌的時候我通常都有兩三個口袋名單,如果需要簡單地解釋一下推薦的理由的話,我會再加上一句「這個牌子的品質最近兩年成長了很多,不過價錢還沒追上來,現在買很值得」或是「這個牌子的品質一直都很好,不過現在它的定價快要追過它的品質了」之類的註腳。像這樣的評價說穿了其實就是在講CP值。
現在講CP直其實別有一番意義,這幾年不少品牌——主要分佈在中低價位,外裝品質都有了長足的進步,過去我們對這些品牌的評價現在都已經開始鬆動了,而從整體來看,這些牌子在品質上的成長有沒有及時、等比例地反映到定價上,跟同級、或是稍高一級品牌之間相對關係的變化也都是變數,是以現在或許到了重新定位這些品牌的時候了。
其實以前我不太喜歡講CP值,之所以不講的理由是因為我發現很多人實際上都只看C(Cost)而不看P(Performance),也就是說他們其實只想要最便宜的,對性能品質的要求可以無限壓縮。在預算有限的前提下這麼斤斤計較或許是不得不然,不過我認為買錶本來就屬於非必要的奢侈消費,對於這種品項我們應該有更高層次的要求,而不應該任由品質隨著價錢縮水。
用CP值來衡量一隻錶的作法其實不應該只看性、價比出來的結果,有時候我被要求在文章中對錶款評定甲乙,但那結果有時候會是BALL WATCH的CP值高過IWC、或是百年靈的高過AP,然而這個數值在這裡未盡公平的理由在於,一個品牌本身的價位愈高,CP值一定會愈低,因為「品牌價值」會隨著價位在定價中愈佔愈重,一支三針錶無論如何沒有道理賣破百萬,而那超出「道理」的部分就是所謂的品牌價值了,因此比較不同價位品牌的CP值其實沒什麼意義。
我認為性價比的觀念合理的使用方式應該是鎖死其中一項,然後去尋找在同樣條件下另一項的最佳解,比如說我就是鎖定15萬,然後去找同樣價位品質最好的,或是鎖定就是要跟勞力士Explore I同級的品質,然後去找同等表現中最便宜的,我認為用這種方式來擬定買錶計畫比較不會走冤枉路,長期下來也更有系統。評價品牌也是一樣,回到一開始關於GS的爭論,要比較幾個不同品牌至少應該先建立一些共同的基準點,或許是價位,或許是品質,用這個方法來檢視的話GS無論如何都是在水準之上。關於GS的爭執很多都是來自有人堅持它在性價兩方面都有超人的表現,這不論對任何品牌來說都是一個極高的評價,連我也不認為他們家就真的有達到了,會引起人家的反動自然也是意料中事,只是要由此反過來把它貶到水準之下就又太過了。
買錶的過程當中非理性的因素太多了,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更應該好好掌握能理性控制的部分,等到理性都用完了以後再來感情用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