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與反進步

Nov 17, 2014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一直想到克勞斯先生。讀過很多跟他有關的文章,不過裡頭對於他在這一塊的看法記憶中卻沒有很明確的表態。雖然同樣是現在第一輩的製錶人,但我想一直留在像IWC這樣的大錶廠裡應該還是會跟像Philippe Dufour那種早早就脫離了體制的人有不一樣的體會。

最近讀到了一個以前同事寫的文章,裡頭在講的是我們對所謂的「製錶傳統」應該堅持到什麼地步,到哪裡為止還算是尊重傳統,從哪裡開始就變成抱殘守缺了。

這讓我想起來我的高中母校曾經發生過這麼一件事,當時校方決定要將操場的砂質跑道改建成PU跑道,此舉引起了部分學生的強烈反對。那個時候臺北市公立學校的跑道幾乎已經全都採用PU材質了,我們學校卻始終保持著砂質跑道;老實說這種跑道對一般學校來說實在是很不經濟的一項設施,維護既麻煩,雨天又容易積水,因此改換PU材質對學校建設來說其實是有必要的一項利多,然而原本那不方便的砂質跑道對所有學生而言卻是一項重要的記憶。

學長相傳的「校園名景」中甚至包含了對這個沙場的形容,是以一旦要將它拆掉,基於傳統許多學生無法接受。不過當時有位同時也是校友的老師卻對同學們「捍衛傳統」的舉動嗤之以鼻,他說其實當初所謂的校園名景裡形容的沙場指的根本就不是操場跑道,而是校內的另一處沙地,而那處沙地老早就已經填成柏油路了,傳統云云根本是個誤會,如果真的愛校的話,為什麼要排斥能讓學校更進步的建設? 

今天只要碰到傳統和進步的爭議時我都會想到那個事件。對於這種爭議的反省我覺得可以分成幾個層面。首先是所謂的傳統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入行愈久,每次讀資料往往還是會發現,許多長久以來我們信以為真的歷史傳統,其實都未必如業界所傳,比如說機械錶市場真的全是被日本石英錶搞垮的嗎、Gerald Genta當初設計皇家橡樹的時候接到的到底是什麼樣的指令、又或者是Spring Drive實際上到底研發了多少年,諸如此類的資訊由於文獻本身的隱晦、多重轉述後的簡化、乃至於訛傳,最後被大家記得的版本未必就是事實,然而許多人卻信誓旦旦地捍衛著他們最終聽到的版本,甚至由此衍伸出各式各樣的堅持,這種現象無論怎麼看都是很弔詭的。 

再來就是「傳統」和「反進步」之間的差異。在整個20世紀絕大部份的時候手錶是以一種工業製品的身份在發展的,如何提升性能、改善生產性才是錶廠最主要的目的,而今天的製錶業說穿了也是在做同樣的事,只是隨著1990年代以後高級錶的精品化,傳統製錶的價值有被刻意放大,但除了部分刻意復古的工法之外,整個錶界在技術上的發展方向其實跟20世紀的時候沒什麼兩樣。 

電腦設計和CNC技術的導入說來跟當年Antoine LeCoultre發明了Millionmeter同樣都是對生產技術提出了改革,如果只是一味地反對生產技術的進步的話那麼銼刀也要反對砂輪機了;當然,CNC和電子化是一項太過跳躍式進化,由於在太短的時間內把製錶的步驟簡化得太多,正好經歷了這跳躍的兩端的人會感到無法適應也是可以想像的,只是由此反對進步,在我看來無論如何都是有點感情用事的反應(雖然我自己也有這種傾向)。 

從更高的視點來看,技術的進步跟傳統未必是對立的,事實上,技術進步就是製錶的傳統之一,這不僅是工業化的必然,也是商業化的必然。話雖如此我們還是沒辦法很瀟灑地把那些過時的技術乾脆地淘汰,作為一個記者我們必須隨時去擁抱最新的技術,但在情感面上我還是沒辦法壓抑自己對舊時代作法的感動,像這樣的二律背反我相信存在在許多愛錶人的心中,在時代的技術走到不可逆的那一天為止,我想我們都只能帶著這種心情繼續擺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