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千萬不要這麼說

Aug 11, 2014

Presage的這兩款可以說是近期SEIKO入門價位的話題款,從2013年初第一次推出的限量款、後續推出的非琺瑯面一般款、到最近台灣也到貨了的琺琅面一般款,從很多角度來看這款都有它入手的價值,只是這個價位的產品常常會被忽略,要能夠第一眼就看到它的價值,靠的就是所謂玩家的雷達了。
最近在台灣的論壇上爬到一篇文章在講收藏現行/近代精工錶的,算是訣竅吧,讀完了以後心底一直有種很複雜的感觸,憋了幾個星期還是決定把它寫出來整理一下自己的想法。基本上這篇文章提出的還是一個任何領域的收藏都適用的大原則,簡單來說就是物以稀為貴,以及尋找CP值較高的物件,只是這裡作者特別提到了有些「稀少」並沒有以限量的形式來點明,但以最終的實際產量來說的確是少的,所謂的敏感度就是要有能力(在沒被告知限量的情況下)自行判斷到這點,而辨識CP值的眼光也要靠對手錶的知識來加以鍛鍊。由於作者舉的都是現行和近代的錶款,所以我讀起來還滿有實感的(慚愧,老錶我還是不太行),然而他中間提到的有些現象卻是收藏界一直存在、而我始終不太喜歡的。 
 
比如說某個款式在販售期間並不受歡迎,然而一旦它停產了以後大家又開始大肆追逐;停產了的產品被人追逐其中多少有點「東西失去了才知道它的珍貴」的情結,而更實際的是一旦停產了以後賣一支少一支,物以稀為貴的原則從這裡就開始成立了。如果光是這樣的話我還可以接受,量少則價高在邏輯上是合理的,只是這裡還有前提是,這個款式在販售期間並不受歡迎;一個產品不受歡迎可以有很多理由,比較理性、產品面的原因應該不出性能不佳或是賣相不討喜,如果一個東西一開始你因為它不好用或是長得醜而不想買,可是一旦它變得快要買不到了你又開始追著它跑,這種心態老實說我是很不以為然的。 
 
如果一支錶我對它的喜愛只到6、7分,因為各式各樣的理由一時沒下手,在得知了它要停產以後,那想要的心情是有可能膨脹到8、9分的,這種情況我覺得還符合人情,但是如果你原本就不喜歡一支錶,你怎麼會因為它的量變少了而變得喜歡上它了呢?還是說你對停產的追捧根本無關喜好,物以稀為貴就是絕對的?這讓我想到很多年前讀到一篇也是在講收藏錶、不過寫得比較戲謔的文章,它裡頭說到有些錶當年因為長得太醜,賣得太差,品牌賣了沒多久就認賠停產,導致它在市面上流通的物件很少,但就是這個少讓它在若干年後成為大家追逐的對象。那篇文章寫來是有點玩笑的意味,不過本質上我在這裡講的跟它其實是同一件事。如果今天你是從一個在收集文獻、見證鐘錶史的角度在追這些錶的話那我沒意見,如果你挑明了說就是看中它奇貨可居的話我也OK,但如果都不是的話我實在不明白你到底在追什麼,為了滿足虛榮心嗎?那對我來說真的太不健康了。 
 
一開始那篇文章的作者在這一點上頭看來也是理性的,只是提到了有這麼一個現象,在我看來他真正強調的是鍛鍊識貨的眼光的樂趣。這一點基本上我是認同的,累積鐘錶知識、資訊來提升眼力的過程本身就是充實的,而偶爾能夠指出旁人看不到的價值、或是碰到所見略同的英雄更是樂事一件,但無論如何我認為這些都不應該凌駕你直覺的好惡;也許你可以用它來約束你直覺的好惡,比如說你對一支錶一見鍾情,但憑著你的見識眼光你判斷這支錶其實偷工減料不值得買,像這樣的我就覺得很好,怕的就是你對收藏的算計壓抑了你的喜好,而入手了一些你其實並不喜歡的錶款,人家所謂的玩錶反被錶玩就是這麼一回事了。很多人在談收藏的時候都會強調「重點是要自己喜歡」這點,這句話看起來像是老生常談的廢話,但事實上不到鑽牛角尖到真心的喜好被蒙蔽了的境界是不會懂得這句話的真意的。所以我一直有點害怕「收藏家」這個名詞,當個快樂的玩家或是買錶人就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