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錶看得那麼細,是無聊還是應該的?
May 2, 2014
之前有次在店上看錶的時候我跟店員聊到,OMEGA現行的登月錶當中我比較中意1962年的復刻版,因為我不太喜歡後來那種往内捲的古豎琴式錶耳,相形之下1962復刻版平板式的錶耳比較合我的胃口。聽到我這麼說那位店員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拿起盤子裡的錶衝著錶耳的部份端詳了半天,好像從來沒有注意到這點似的,末了還加上一句:「你看得好細喔。」
玩錶的人多多少少都自有一套賞錶經,每個人在意的點可能都有些出入;我們是靠寫這個吃飯的,光是心裡有一點模模糊糊的好惡感覺還不夠,必須要明確地轉化成別人看得懂得文字才行,而在這種「語言化的精煉」過程當中,有些觀察是會愈鑽愈細,乃至於到了有點吹毛求疵的地步。不過偶爾想到那次跟那位店員的對話的時候,我會忽然納悶那其他人看錶的時候都是在看些甚麼地方呢。
如果要講機芯的話那自然是博大精深,誰製造的、設計得好不好、打磨得水準怎樣、調校得用不用心,比下去沒完沒了,不過我得說近來我對機芯的部份是看得愈來愈輕了;計時碼錶之類的牽涉到功能運作時的表現,機芯好壞的差別比較明顯,可如果是基礎三針機芯的話我認為2824就已經很夠用了,好好調校的話也可以很準,如果外裝品質差不多、價位卻因為它裝的是ETA機芯而掉了一截的話,現在我反而比較傾向買裝ETA的就好了。
總而言之,就是現在我放在外裝上的心思是愈來愈多了。過了一個水平之後,三針機芯的表現不會差太多,但價錢卻可以差很多,相形之下外裝品質跟價格之間的曲線我認為還比較合理,至少今天你多花的錢你可以很明確地感覺得到。所以現在我看錶會花比較多的心思在錶殼成型、打磨的品質,或是一些細部造型微妙的差異,並且試著在工作中傳達這些差異的價值給讀者。因為就跟我一開始納悶的點一樣,其他人在看錶的時候是在看甚麼,欣賞什麼地方,還是比較機芯的好壞?那你好壞的基準是甚麼?是不是自製的而已嗎?那當你看到外裝的時候你在意的又是甚麼?錶徑夠不夠大?黑面的還是藍面的?除此之外還有甚麼更細的標準?還是接下來就憑感覺了?
老實說,走在台北街頭我難得看到戴錶戴得好看的人(戴得好貴的倒是愈來愈多了),除了之前我談過的「得體」的問題,還有一點就是我認為一般人對判斷手錶美醜的參數普遍都太簡略了,沒有意識到錶圈寬一點窄一點、錶耳長一點短一點之間的差異,所以往往會把一些似是而非的設計戴上手——有些還花了不少錢。講得小氣一點,高級錶動輒幾十萬,選擇又這麼多,任何一點不稱心的小地方都不應該遷就的,更何況一支錶就這麼點大,光就外裝要比較過它的每一個細節是有可能的,多花點心思,你是能夠讓你的每一次選擇都無懈可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