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1970年代的鐘錶業及石英風暴時期,總覺得是在講上輩子的事,一則年代久遠,留下來的資料往往片段破碎 ; 再者,透過一些目前在線的職人及各個品牌對這個時代的記憶或有出入,尤其從瑞士品牌跟日本品牌各自說出來的故事,情節中的角色在我們聽來總有些微妙的差異,儘管這個時期的歷史常常被提及,但對筆者來說它始終有「很久很久以前,在那遙遠遙遠的地方」的曖昧感覺。採訪姚文雄之所以讓我感到很慶幸,不只是因為他曾經活躍在那個時期的第一線,更難得的是故事中的兩造角色他都曾經扮演過。
姚文雄家中經營錶店,鐘錶對他來說即是家學,儘管當時還沒有決定繼承家業,但十幾歲的姚文雄早學了一身的修錶本事,晚上念書,白天就在家裡的店上幫忙。剛出社會的姚文雄嘗試過貿易之類的工作,不過繞了一圈還是投身錶界,但卻不是接手家中的錶店,而是進入當時聲勢如日中天的精工。1970年代前半正是精工最為風光的時期,他算是見識到日本人的做事態度和成功之道。不過,每個年代都是一樣,職場上總有些煩擾的人際關係問題,因為諸如此類的理由,1977年姚文雄瞞著老闆,說是要自己開店(要不然老闆不會放人),實際則考進了歐米茄維修中心。當時的歐米茄正好處於代理權轉移,公司需要成立新的維修中心,姚文雄也成了部門的主管。
不過1970年代後半對歐米茄來說是段苦日子,當時正是瑞士製錶業在石英風暴影響下最慘淡時期,錶廠和鐘錶學校一一關閉,撐著沒倒的品牌也在苦思轉型。姚文雄剛去歐米茄的時候也開始做石英錶了,不過剛推出時品質不佳,送修的比例相當高,再加上外裝水準也因為降低成本的關係而下滑,一個叱吒風雲的品牌眼看著在內憂外患之下愈來愈黯淡。
「可是瑞士人就是好命,」姚文雄帶著有點揶揄、卻又有點欣慰的口吻說道。1975-1985年間,隸屬S.S.I.H(Société Suisse pour l’Industrie Horlogère)的歐米茄產品品質雖尚未穩定,但在1985年後由SMH接手(現今Swatch Group)加上適當的行銷策略,品牌逐漸恢復往日聲勢,當然這部分自然會聯結到老海耶克和Jean-Claude Biver當年在集團內所締造的輝煌成果,姚文雄相當佩服他們兩位的手腕,尤其兩位讓寶璣、寶鉑等等幾個當時已經風華不在的老牌重返光榮,從他的描述中可以體會到他們是實現了一項多麼不可能的任務。
1990年代SMH開始收回海外代理權,1994年台灣歐米茄也轉為瑞士直營的分公司,在這段期間姚文雄休息了十個月,然後還是成功轉任SMH的服務部經理,而直到2005年姚文雄退休前的十年間,歐米茄仍經歷不少重大的轉捩點,像是1980年代SMH正式改為Swatch Group、品牌開始導入同軸擒縱,姚文雄細數著參與歐米茄品牌成長的過程,「1999年George Daniel來台灣的時候還是我做的翻譯。」講起George Daniel沙啞的口音,一位對錶迷而言像神一般的製錶大師,在他說來就是同事間交流互動的紀錄,鐘錶史就是實實在在地發生在他身上的。
1980年代國際鐘錶修理技能競賽上擔任裁判長的姚文雄,與退休後在職訓局的鐘錶課程擔任講師的他,一直希望能將所學的技能發揚下去,「錶界」對他來說從來就不只局限在一個品牌,經歷過近代鐘錶史的每個關鍵時期、扮演過這些事件當中的不同角色,姚文雄即代表一個更達觀的鐘錶世界。
註1:專訪拍攝於COZZI HOTEL和逸飯店民生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