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磨了以後是更準了,還是更不準了?
Sep 9, 2013
昨天在找資料的時候偶然讀到一種說法(對我來說)還滿新穎的,說是目前業界有少數製錶師主張,「在極端的情形下,優秀的打磨和優秀的準度是無法並存的;甚至省掉了打磨,準度會更高。」這種說法的著眼點是現在機芯零件的加工精度都很高(拜電腦設計和CNC之賜),零件一做出來幾乎就是完美的狀態,再去打磨拋光反而會改變它的重量、平衡、甚至會破壞它的形狀,對零件的正確運作並不是件好事。
基本上那篇文章會引用這種說法,我認為是因為他要討論的是一枚走得很準、打磨卻不怎樣的機芯,這種說法正好可以為那枚機芯背書,儘管我也認為那枚機芯不是為了走得準才故意不打磨的。
這種說法我認為不無道理,不過我對它也不是沒有質疑。首先零件加工的水準多少還是有高低之分,真正第一流的設備做出來的零件是有可能沒什麼打磨的餘地,可是目前業界平均的加工水準跟這個標準值差多少?別的不提,至少我2010年去SEIKO的SII錶廠時,當時他們用設備做出來的擺輪,在上機測試後仍然有可能得在輪圈背後打洞來調整配重,由此可見零件加工的水準還是未臻完美。當然挑出這點多少是有點找麻煩,畢竟人家一開始就先強調是在「極端的情形下」,那就是先假設零件的加工是完美的了,不過至少在實務上我認為業界目前的工業品質還不到這個地步,至少超薄機芯、高階複雜功能的零件應該都還是要經過修整。
另一個問題是打磨的目的是甚麼。一般來說我們都把機芯的打磨分成機能性的打磨和裝飾性的打磨,然後兩者之間偶爾會有一些曖昧空間。如果有一天零件的平均加工水準已經高到完全不需要機能性打磨了,那我們還做不做裝飾性打磨?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還滿微妙的,我相信會有人支持那就不要做,然後把省下來的成本反應在售價上,不過我個人是主張還是要磨的。從來我都認為高級錶是非功能取向的,機芯能正常地走只是基本(搞不好有的人還不太在意),拋光打磨得漂漂亮亮的才是它作為一項奢侈品的價值所在,而且講得感性一點,我一直很喜歡一種說法,說古時候的製錶師把機芯磨得亮晶晶的最後又把底蓋封起來,所以它們這功夫是做給老天爺看的;當然現在講這個很煽情,不過這真的是我很珍視的一個製錶傳統價值。
回到實務面,是不是真的加工到完美的零件就一刀也不能磨了?我覺得倒也未必,如果錶廠有心要留下這道功夫,設備的加工精度又真的那麼高,大可以在製造的時候就預留打磨的厚度給手工磨。不過做到這個地步就真的有點弔詭了。
延伸閱讀:細看10種朗格機芯打磨修飾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