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磁力擒縱的前世今生想起的感慨
Aug 12, 2013
這個星期(2013/08)在整理一些二十世紀石英錶發明前後製錶業同時在研發的一些新技術,讀到了英國Clifford的磁力擒縱,才知道原來這幾年被豪雅、寶璣炒得風風火火的技術其實早就有人做過了——每次在讀這種老資料或是看古董錶的時候都會有一種「原來自己懂個屁啊(抱歉)」的感覺,真的是很慚愧。本來想說再收集一些資料,這星期就在這裡聊聊這個,沒想到資料愈找愈多(其中甚至包括了原始的專利文件),發現它到最後可能會變成一篇很大又很硬的文章,而且已經不太適合放在這裡了,所以想想還是作罷,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用上頭提到的幾個關鍵字Google一下,耐心一點可以爬到很多資料。
不過在讀這些資料的時候倒是讓我產生了一些新的感想。Clifford的磁力擒縱據說已經發展到相當可靠的原型錶了(其實這點我有點懷疑,而且資料中似乎都沒提到它的防磁工程是怎麼做的),然而最終畢竟沒有產品化,尤其在七〇年代石英錶普及之後這項技術更是失去了意義。不過讀到這裡忽然讓我想到,當2010年豪雅第一次提出磁力擒縱概念的時候我曾經質疑,像這樣機構到底還算不算是機械錶?當然這會回到一個老問題就是怎樣才算是機械錶,像SEIKO的Spring Drive就在這個議題上掙扎了十幾年,到最後還是沒人把它當機械錶,事實上連他們自己也不敢直接說它就是機械錶,只能加上很多但書地說它絕大部份的結構都是機械的(但偏偏最關鍵的地方不是)。寶璣的Chronometrie 10Hz或是CHRISTOPHE CLARET的X-trem 1似乎比較不會碰上這樣的爭議,因為他們對磁力的應用一個是在軸承、一個是在時分顯示,相對的豪雅是把磁力用在擺輪,事情牽涉到動力系統我們的神經就會比較緊繃了。
基本上我個人是認為它不算機械錶,並不是從嚴格的物理定義出發,而是一旦牽涉到電和磁感覺就是不對;不過比起來豪雅受到的待遇要比SEIKO來得好多了,感覺上大家提到Spring Drive的時候,表面上都客客氣氣地說日本人好厲害,心裡頭卻還是對它有點排斥,但這次講到磁力擒縱的時候大家卻都一致說它是鐘錶史上了不起的發明,尤其是今年他們真的做出錶來了。這中間「日本/瑞士」的成見佔了一點,不過豪雅的確是比SEIKO聰明,磁力擒縱這個議題操作起來有梗得多,而且簡單有力,Spring Drive我相信有很多寫錶賣錶的到現在還是搞不清楚,要他們用一句話解釋就會說它是「半石英錶」,而這怎麼聽都不像是個加分的賣點,儘管我認為兩家錶廠在各自的技術上投入的心力應該不相上下,而且看來磁力擒縱還不會像Spring Drive那樣發展成一條實質的產品線。
回頭來看看Clifford的磁力擒縱,當年它因為石英錶的普及而終歸湮沒,但這也意味著它是以一門實用可行的技術為目的在做研發的(所以才會被更實用可行的技術打敗),而當今天有人重新提起這門技術的時候,他的(真正)目的已經不再是為了創造出一種更優秀、或是更有競爭力的技術了,弔詭的是,這麼作反而更有市場。所以我說現在高級製錶業的研發其實是很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