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計Begin要怎樣?
Jan 7, 2013
昨天在書店翻了最新一期的《時計Begin》(其實我搞不太清楚在這個節骨眼出刊要算是冬季號還是春季號)。以前在當in-house編輯的時候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看免錢的國外雜誌,世界腕時計、時計Begin、Time Scene、還有各大拍賣會的目錄和國外年鑑,當時真的是想看多少有多少。儘管那個時候就知道這是相當難得的資源,不過真正體會到那好處卻要等到自己出來做自由撰稿以後。當年剛自立的時候我就知道未來得建立自己的資料庫和情報網,不過一開始財力有限,所以經過篩選以後最後固定會拿的只有《Chronos Japan》一家而已,其他的就去書店站著看。說是為了省錢,實際上看到後來除了Chronos Japan之外我也不太想拿別家的了,因為其他幾家似乎都愈編愈難看了。
金融海嘯之後的2009年日本精品類的雜誌發生了不少變化,以深度報導著稱的《Time Scene》收掉了又復活,復活了沒幾期又收掉了,老牌的《世界腕時計》從雙月刊改成季刊,編輯部也縮編到幾乎只剩下總編輯一個人。以前我很喜歡看時計Begin,因為我覺得他們的企劃都很有趣,像是「30歲花30萬(當然是日幣)買一隻錶戴30年」之類的特集,現在想起來都還是覺得很好看,而且他們每年的夏季號都會附一本當年兩大錶展的目錄,100頁薄薄一本卻異常好用,過去對我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工具書。
不過慢慢地我愈來愈不愛看時計Begin了,如果一定要定出一個分水嶺的話我想是2011年的夏季號。2010年那年的夏季號很意外地沒附那本錶展別冊,當時還著實讓我困擾了一下,2011年的夏季號錶展別冊復活,我在書店看到了二話不說就拿了去結賬,想不到回家一看大失所望,不但篇幅縮水到只剩一半,而且內容明顯地是業務導向,品牌的報導比例非常離譜(VICTORINOX有兩頁,江詩丹頓卻只有一隻),從此以後時計Begin在我心中就開始泛黑了,之後再看他們家的雜誌只覺得愈來愈難看,特集做來做去就是各式各樣的排行榜,選出來的也老是那幾家,到最後看這本只是為了看有什麼新錶而已了。不過這也可能跟我個人閱讀習慣的改變有關係,這幾年我比較偏好深度報導的長篇文章,而時計Begin原本就不以此見長,也許他們以前就是這麼編的,只是現在我不愛看了。
不過昨天在看最新一期的時候卻隱約覺得有點不一樣了,這期多了幾則長篇的專訪(一篇是上次提過的日本獨立製錶師菊野昌宏,一篇是另一位日本的老製錶師),這幾篇特稿做得還滿正經的,跟時計Begin一貫型錄式的編輯頗異其趣;當然過去他們家也不是沒有過這樣的報導,松山猛(知名錶評家)也持續有在雜誌上寫專欄,而且除了這幾篇之外其他的報導都還是老樣子,不過我還是認為他們的編輯部應該有在檢討雜誌的方向。儘管我不喜歡現在的時計Begin,不過如果他們開始向Chronos Japan靠攏的話也為必是件好事,一本雜誌還是應該要有他自己的中心主旨才是,不過這讓我有點期待今年夏季號的錶展別冊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