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創新
Oct 16, 2012
曾有一位錶評家私底下說:「瑞士製錶師很懶的,現在設計的東西,都是從以前抄來的。」話說得雖重,聽了心裡想了想,其實,他說得沒錯。
儘管瑞士製錶工業不像時裝週,一年非得搞個春夏、秋冬兩場大秀,但光是一年一次的BASEL或S.I.H.H.鐘錶展就已經夠嗆的,想想幾十年之前,一支錶沒作個十年才能見到影子,現在如果品牌有一、二年的時間,在鐘錶展上沒有發表什麼傑出的作品,少了話題、少了關注,就會慢慢的沉了下去,當然也就直接連帶影響到市場上實際的銷售。既然每年都得要有新東西,當然從古代資料庫找東西來抄……喔不!是參考、修正,最快。
隨著研發時程被要求壓縮,創新,在現代製錶工業也變成不見得非侷限於全新的概念不可,尤其在進入腕錶的微型化基準時,過去的確有許多受到時代科技限制而無法實現量產的部分,現在有些品牌嘗試將應用於座鐘、懷錶或是當時未能竟功完美的設計,以高科技的製造工序重新微縮、裝配於腕錶當中,嚴格而論,雖非全然的創新,卻是一種對零件製作的嚴苛挑戰。
或許腕錶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已經有它的極限,就拿擒縱器來說,從有記錄以來最早的豬鬃到現在的馬式擒縱(槓桿式擒縱),期間不乏有許多創新出現,但機械錶還是得回到「準確」的本質,隨著時間驗證,就算馬式擒縱發明超過兩百年之久,至今仍是已知最穩定的結構。
目前多數品牌主要針對現有結構,以材料學、物理學的角度切入,增加機械錶的精準度與耐用度,「矽」便是一種答案,還有如卡地亞最新發表的ID Two,就是改用碳晶零件、修正齒輪結構,加上從16世紀曾有人嘗試的真空概念,實際應用於製作上。
有時,不得不佩服早期的製錶師,沒有任何材料理論、科技團隊協助下,獨力完成一枚作品,可能過去沒有獲利EPS的壓力、生活步調較慢、思考也較全面,總讓人感覺過去的設計如此成熟、美好,亦提供了我們後世研發的捷徑。
但「現在」總會是未來的「過去」,至今仍有人持續投入大方向的研發,例如TAG HEUER豪雅便是研發的模範生,從V4到音弦式計時擒縱,接著是MikrotourbillonS高速計時陀飛輪等等,或許它們現在看似摩登,但至少都在製錶歷史中留下了一頁,而我們想要看到的,就是這種與先人相同,不斷嘗試錯誤、勇於創新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