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詩丹頓的祕密 (連載故事第十九回)

Sep 22, 2011

由HDG開發的Cal.2475,是江詩丹頓自製的複雜功能機芯
除開江詩丹頓傳統聲譽之外,范登集團買到的並不多,現有產品線是在石英浪潮下苟延殘喘的作品,產品外型的創造力似乎也停留在1970年代,工藝水準不見得維持了江詩丹頓固有傳統。雖然從1980年代後半開始機械錶似乎再度興起,又有Proellochs掌握住江詩丹頓的精神與賣點,但它還是力有未逮;這時期江詩丹頓的機芯群仍舊靠積家供應,但積家已經不像1960年代以前與江詩丹頓有著緊密合作關係,由積家取得機芯,反而成為江詩丹頓邁步向前的絆腳石,重要零件受制於人,對任何錶廠來說都如同芒刺在背。

於是它也大量採用Frederic Piguet的機芯,部份高階複雜機芯則來自Lemania,當時仍是Investcorp旗下機芯廠;但Ahmed Zaki Yamani主導、中東資金所支持的Investcop在1999年全面退出瑞士製錶產業,歐洲資金所支持的大型精品集團在第二個千禧年結束前,全面支配了瑞士製錶產業,當然也包括了江詩丹頓。
歷峰集團下的江詩丹頓產品Royal Eagle

有資金挹注不代表江詩丹頓面臨的環境陡然好轉,它仍有最大的問題,機芯取得上有大問題,不能擁有自己的機芯,就像要害被競爭對手掐住一樣,積家(2000年也被歷峰集團購併)當時屬於LMH集團,而且四成股權屬於愛彼;Frederic Piguet屬於Swatch集團,原本同屬Investcorp旗下姐妹廠的Lemania後來也被SWATCH集團取得,雖然當時還沒有機芯廠打算中止供貨給非同集團的品牌,但不可諱言,若在利益衝突的情況下,所有機芯廠都一定會優先供應給同集團的姐妹廠。所有主要機芯來源全數掌握在競爭集團手裡,對江詩丹頓當然不然,為此它在1998年買下了專業頂級機芯廠HDG,計畫打造全系列自製機芯。

江詩丹頓首款自製機芯Cal.1400

HDG位於侏儸山谷,在日內瓦與納沙特之間,擅長開發及生產高階複雜機芯,納入江詩丹頓體系之後改名VCVJVacheron Constantin Valle du Joux),主要負責研發以及製作所有江詩丹頓的複雜機芯,在日內瓦的廠房則負責組裝以及調校機芯。如此配置是為了讓全系列錶款都能取得日內瓦優質印記的資格,因此將製造廠房全數集中到日內瓦省的範圍之內;對於緬懷江詩丹頓黃金年代的錶迷而言,取得日內瓦印記並非必要,但對於年產量已經逼近二萬只錶的錶廠來說,採用第三方中立機構所提供的認證服務,是相對簡單的品管流程。換言之,對注重手錶機芯打磨以及製錶精神的鑑賞家或是老江詩丹頓錶迷來說,足以取得日內瓦優質印記的品質,只不過是傳統江詩丹頓錶應該符合的基本標準而已。

江詩丹頓取得VCVJ之後2年,也就是西元2000年,迅即推出第一款自製機芯,手上鏈的Cal.1400,廣義而言,這是自1940年代以降,除了少數特殊版本機芯之外,第一款由江詩丹頓自行研發、製作、裝配並取得日內瓦印記的基本上手上鏈機芯,也代表江詩丹頓成為全方位頂級品牌的一大步。在Cal.1400之後,陸續又推出自動上鏈款的基礎機芯,以及附加不同複雜功能模組的衍生機芯,在頂級鐘錶品牌集團化的趨勢下,它擁有了重要的防禦性武器。自歷峰集團接手之後的江詩丹頓,陸續推出了反芻經典或全然現代的系列錶款,配合歷峰擅長的行銷及通路優勢,的確為江詩丹頓開闢出全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