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詩丹頓的祕密 (連載故事第十四回)
Sep 15, 2011
江詩丹頓的招牌還在,不會在創立150週年後淹沒在歷史洪流中…
1938年8月24日,日內瓦論壇報刊出一則極具震撼力的新聞:
「我們得知,歷史悠久的江詩丹頓與SOCIETE DE VENTE DES PRODUITS(積家)將合併銷售部門,期能擴大業務;據瞭解,這只是雙方大規模合作的先聲,目前我們看好這項合作,因為兩業者都有國際性的知名度…」
1938年8月24日,日內瓦論壇報刊出一則極具震撼力的新聞:
「我們得知,歷史悠久的江詩丹頓與SOCIETE DE VENTE DES PRODUITS(積家)將合併銷售部門,期能擴大業務;據瞭解,這只是雙方大規模合作的先聲,目前我們看好這項合作,因為兩業者都有國際性的知名度…」
在規模不大的瑞士製錶業界裡,這個消息像雷霆一樣驚人,畢竟兩家業者都是頂級的瑞士錶廠,在市場上都有一定知名度,也是相持不下的競爭對手;居然要合併銷售部門。整件事的始末要從那一年的四月開始提起,有一名叫做Sarzano的同業告訴江詩丹頓經營團隊,他打算擔任積家駐在義大利都靈的業務代表,如果江詩丹頓願意的話,他也可以身兼二職,同時擔任江詩丹頓當地代表,經營義大利市場,江詩丹頓的經營團隊接受了這項建議,而且透過他向積家釋出善意,詢問是不是可能達成任何進一步合作。
積家也以善意回應,江詩丹頓高層立即與積家的行銷總監見面,商討合作的可能性,雙方顯然進行了廣泛而全面性的討論,直到八月份正式簽下協議,內容令人震驚。自九月份起,積家將買下江詩丹頓的大部份股份,成為江詩丹頓的大股東,後者會被積家吸收,而後成立一家名位Societe anonyme de produits industriels et commerciaux(SAPIC),積家經營團隊會把公司由Lausanne遷到日內瓦,也就是江詩丹頓辦公室所在之處,江詩丹頓會維持獨立營運,但大多數董事人選由積家指派。
對資金幾乎枯竭的江詩丹頓來說,這項合作是不得不爾的選擇,被購併有兩個好處,得到來自積家的資金與技術資源,就能確保新產品源源不絕的推出,積家會保證江詩丹頓基本策略不受影響,意即原本員工或是經營方式只會出現極小改變;或許最大的改變,在上下游的原物料供應以及銷售通路上。之後所有機芯必須使用積家產品。先前江詩丹頓與其他供應商的合作也必須中止(例如法國的錶殼廠及代理Verge Freres);另外一點則讓人覺得稍嫌憂傷,但卻也是不錯的解決方案,被積家購併之後,江詩丹頓的招牌還在,不會在品牌創立150週年之後淹沒在歷史洪流中。
而積家也針對江詩丹頓這方面的疑慮提出了保證,江詩丹頓品牌下的系列產品,絕不會出現在積家品牌底下。往好的方面想,雖然江詩丹頓被迫只能使用積家機芯,但那也保證了江詩丹頓的招牌底下,不會出現低水準的產品,不致於損及江詩丹頓的品牌形象。對積家來說,取得江詩丹頓原本所擁有的有形及無形資產,當然是這椿購併案裡的一大勝利,江詩丹頓的員工、庫存、原有的國際知名度及通路,當然最重要的還包括江詩丹頓在日內瓦的門市與工廠。
1939年起,江詩丹頓與積家開始共生生涯,當年巴賽爾錶展兩個品牌一起展出作品,稍晚的紐約萬國博覽會也是協同展出作品;江詩丹頓內部管理階層有了大變動,原本經營者Charles Constantin如今只負責江詩丹頓在日內瓦的門市,同樣屬於Constantin家族的Leon成為行銷部門的副主管。也因為當時的江詩丹頓只能使用積家的機芯,原本的研發大將Albert Pellaton離開。但主導未來半世紀了江詩丹頓命運的大將軍出現在地平線上,他是積家派到江詩丹頓董事會裡的三名董事之一,擔任行銷總監的Georges Kette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