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詩丹頓的祕密 (連載故事第十二回)
Sep 13, 2011
1880年江詩丹頓的重要合作夥伴──法國的錶殼廠FV漸漸成形。當時江詩丹頓在法國的代理商因故辭世,後繼者是一位有眼光的年輕製錶師Ferdinand Verger,他一方面繼續代理江詩丹頓的錶到法國銷售,另一方面也開創自己的事業版圖,終於在1896年成立了自已的錶殼廠,以自己的姓名縮寫「FV」為品牌。到1901年時,他甚至接手了知名製錶師Lepine後代所留下的錶廠。1911年Ferdinad退休,它的兒子把公司名稱改為Verger Freres(VF),更將它擴大成一間知名的錶殼廠,與江詩丹頓的合作關係一直持續到1930年代。
1920年代時,VF為江詩丹頓打造了一系列女用手鐲錶,使用的機芯是一次大戰期間,江詩丹頓的製錶師為消磨時間而創作的迷你機芯,這系列機芯原本打算裝在筆裡,但在戰時根本沒有市場,不料到了1920年代,在VF看準了裝飾藝術風潮必然大興的趨勢之後,成為一款大賣的作品。VF另一項知名作品有著優美的名字「Volets」,它是在手錶鏡面之外加上可活動的護柵;其中最出名的款式發表於1928年,命名為「Surprise」。
VF對江詩丹頓最大的助益不只在創造單一錶款上,而在於雙方的合作吸引到可觀的客戶,因為時髦外型以及優異機芯的組合,讓來自歐洲的各大珠寶品牌注意到江詩丹頓與VF的製造能力,因此找上這兩家廠代工產品,例如Cartier、Van Cleef & Arpels、Boucheron、Chaumet、Bulgari、Mauboussin、Gubelin以及Tiffany,都因此而成為江詩丹頓的代工客戶。甚至製錶同業以及打算跨界的其他精品品牌也找上門:Jaeger-LeCoultre、Baume & Mercier、Dunhill以及Hermes都在名單裡面;這種為其他品牌代工的情況在當時瑞士非常盛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再度打亂了整個瑞士鐘錶產業的步調。
1920年代末期是西方文明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轉捩點,儘管它是帶著整個世界向下沈淪。1929年經濟大恐慌爆發,造成史上最嚴重的停滯型通貨膨脹,全球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口失業,江詩丹頓不可能自免於這種經濟大勢。1930年起,雖然當時公司員工只有75人,但為了不裁員,許多原本交由衛星廠商負責的工作只得收回來由公司員工自行處理,甚至在製錶師沒有工作可做的時候,分派大家整理環境,粉刷公司牆壁,一切都只為了不要讓工作機會流失。
1931年經濟環境更糟,為了讓所有人仍舊有收入,工資只得大幅下降,工時更降到每週只有18小時;在全面性的金融危機籠罩下,江詩丹頓只得兼營鐘錶以外的科學儀器或設備;同時全力開發低成本、低售價的鐘錶;為了降低成本,所有的員工集中到兩個廠房中工作,這樣才能節省空調所需要的燃媒支出;但這是所有瑞士鐘錶業者共同的做法,只要需求不成長,大家的處境都只會越來越艱難。1933年江詩丹頓終於讓所有的員工都停工,只有極不穩定的臨時工作讓幾名員工回工廠上班,這些臨時工作多半是為了完成先前已經接下的訂單;這一年為了讓員工有工作機會,Charles Constantin甚至讓許多女性員工兼職摘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