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觀設計全面革新 IWC葡萄牙系列萬年曆腕錶44
Oct 9, 2024
2024年是萬國錶葡萄牙系列全面改款的一年,廠方除了採用重新設計的錶殼之外,還創造出四種全新色彩面盤;其中地平線藍色面盤僅運用在18K白金錶款中,因此本款葡萄牙系列萬年曆腕錶44,無疑是最具吸引力的錶款。
萬國錶IWC的葡萄牙Portugieser系列是知名度非常高的錶款,但是這款時計真正以「葡萄牙」之名與社會大眾見面,卻是在1993年之後的事;即便這款大錶首度問世是在1939年,並以錶款的325型號為名,但是直到1980年代,生產總數也僅有數百枚,這說明當時大尺寸錶款並不受到歡迎。
但是當2000年,萬國錶推出Portugieser 2000錶款,並搭載大尺寸的5000系列啄木鳥自動機芯,錶殼尺寸來到42mm,當時卻造成一股熱潮,於是萬國錶知道大錶熱潮終於到來。在2003年,萬國錶推出首款葡萄牙萬年曆錶款IW5021,錶款尺寸來到44.2mm,內部搭載51612自動機芯,以5000自動機芯為基礎,同樣具有7日動力儲存,並擁有專利的南北半球月相盈虧顯示,而且將月相顯示的精確度從122年提升至577.5年,是別具特色的萬年曆錶款。
迎接全新改款
不過相較於其他品牌,萬國錶的改款速度顯得較慢且時間較長,某方面來說,代表產品深受消費者的喜愛,不會僅有短時間的新鮮感。因此,2010、2015與2020年分別是萬國錶的葡萄牙系列之年,其中2015年是全面換裝新一代的52000系列機芯,而2020年主要是發表新款腕錶,分別搭載新款82000自動機芯與69000自動機芯,因此外觀的變動並不算大。
直到2024年,萬國錶才進行全面的改款,主要是在外觀錶殼設計與面盤色彩,而且改款的重點是大尺寸的7日鍊機芯錶款與兩款貴金屬的自動腕錶40。其中最明顯的改變,就是重新設計的錶殼結構及更纖細的錶圈結構,搭配正面和背面的箱型藍寶石玻璃,可將精心打造的面盤和自製機芯盡收眼底。
因為自2015年開始,萬國錶也開始配備略具圓拱形的藍寶石玻璃鏡面,但是今年的改款設計,則是使用明顯凸出的箱型藍寶石玻璃鏡面,搭配更纖細的錶圈,復古意味十分濃厚。同時錶底蓋也改用箱型藍寶石玻璃鏡面,但是弧度不算明顯,過去位在底蓋周圍的六顆鎖入螺絲,改為四顆,並且將鎖孔安置在錶耳下方,所以觸摸整個底蓋自然十分光滑舒適。
透過這兩個改變,自然能減少錶殼側面的厚實結構,營造出較為纖薄的視覺效果;雖然新款萬年曆的厚度僅從15.3mm縮減至14.9mm,改變相當細微,但外貌卻有明顯的不同。今年的改款設計,則是使用明顯凸出的箱型藍寶石玻璃鏡面,搭配更纖細的錶圈,復古意味十分濃厚。同時錶底蓋也改用箱型藍寶石玻璃鏡面,但是弧度不算明顯。
新色彩問世
除此之外,今年品牌還創造出四種獨特的全新色彩:地平線藍、大地色、曜石黑及銀月色,並搭配具有迷人視覺深度的新錶盤。其製作過程非常複雜,需要多達60個獨立工序,當中包括塗上15層透明漆,經過細磨後再拋光至高光澤表面。本款腕錶所使用的地平線藍色面盤,僅運用在18K白金錶款中,其色澤很像是近幾年所流行的冰藍色面盤,也是四款新面盤色彩中,最特別的樣式。為了搭配箱型藍寶石玻璃鏡面,面盤的邊緣也採用圓弧設計,在上漆過程中會大幅增加製作難度。
錶款內部搭載自製52616自動機芯,這是以52000自動機芯為基礎,然後再加上萬年曆結構,成為一款具有七日動力儲存的萬年曆機芯。而52000系列機芯是2015年後問世的第二代長動能機芯,主要改變是換裝雙發條盒結構,同時運用最新的陶瓷科技,打造啄木鳥上鍊系統(比勒頓上鍊系統),可減少零件的磨損。
本枚機芯同樣有兩項獨特的設計,分別是:誤差率極小的南北半球月相盈虧顯示,以及單一錶冠的快調功能。因為萬國錶使用加大的月相盤與更密集的齒輪數,成功的將誤差提高至577.5年才需要調整1天。而機芯的萬年曆結構,主要是延續製錶師Kurt Klaus在1985年所設計的達文西萬年曆模組,可以使用單一錶冠來快調所有功能的機制。
編輯評語 Comment
嚴格來說,萬國錶旗下的葡萄牙萬年曆44與大型飛行員萬年曆腕錶,已經稱霸大尺寸萬年曆錶款許久,主要是因為50000、52000系自動機芯具有37.8mm的大直徑設計,所以面盤的排列空間相對充裕,結合上鍊效率絕佳的啄木鳥上鍊系統,以及長達7天的動力儲存,所以即使換錶配戴,萬年曆都還能輕鬆運行4、5天以上,而且僅透過錶冠就能快調所有功能,無需使用工具慢慢戳錶側的按鈕。
因此,筆者一直認為這兩款萬年曆是最適合錶友入手的萬年曆款式,而且剛好是一文一武,但是大飛萬年曆的46.2mm尺寸,則是只有部分錶友才能適應的款式,相較於持續優化錶殼線條與結構的葡萄牙萬年曆44,肯定能吸引更多錶友的青睞。而隨著地平線藍面盤的問世,相信能獲得更多消費者的關注,而且品牌在面盤製作,更是花費極大的心力,實際接觸錶款,都能發現其與眾不同之處,實用性無人能出其右。
文/陳韋仁 資料提供/IWC 名-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