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奈兒J12 Hyper Cybernetic 月蝕前最後一道光
Jul 12, 2023
今年CHANEL香奈兒以科幻、天文為題,發表《CHANEL Interstellar》限定腕錶, 其中J12 Hyper Cybernetic所描繪的,是月蝕前最後一刻的景致。
時尚品牌踏入專業製錶領域,最難的有時不是實際面的技術力表現,而是如何改變人們的刻板印象。即便憑藉對時尚的敏銳,為腕錶帶來更多活潑創新的元素,也有能力大複雜,但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有機會扭轉大眾的印象。CHANEL香奈兒便是。品牌踏入專業製錶領域多年,經典的J12一舉帶動陶瓷腕錶的風潮。但是大多數人還是將他們歸類於時尚多些,而低估他們在專業製錶領域的努力。或許正如香奈兒女士說:「別浪費時間嘗試捶倒高牆,試著把它轉化成一道門。」香奈兒也不急於讓人看到他們的投入,而是持續結合自家擅長的時尚眼光,以優雅的步調持續為腕錶開創新格局,讓更多人能看見並理解。例如本次要討論的J12 Hyper Cybernetic是結合宇宙為概念設計,為陶瓷與鑽石的運用加入新觀點。
殼身設計詮釋天文
今年香奈兒以宇宙為主題,設計多款新作。J12 Hyper Cybernetic是運用霧面黑陶瓷、白金與鑽石,不對稱的錶殼線條,抽象的詮釋月全蝕之前瞬間的生光時刻。為了達成這目標,首先需要改變錶殼製程。一般多材質錶殼,大多是零組件採不同材質,以不影響防水性能為主。但香奈兒卻大膽運用不同方法,由錶背便能更清楚地看到。錶殼本體是以陶瓷與白金拼接。為了能維持強度與防水性,接縫處幾乎是不能有誤差的。對於零件的精密度格外要求,而陶瓷因為物理特性,無法以傳統金屬加工方式切割。需用特殊工具製作,據說光設定便需要一天的工時,可謂耗時。拼接錶殼與鑲鑽早在2020年的J12 Paradoxe Diamond就有類似概念,這次稍微調高複雜度,主要是板塊化鑽石佈局成了另一個需要計算考量的參數。縝密的雪花式鑲嵌造就奪目華麗的火光。製作最繁瑣之處當屬錶圈的裝飾處理,白金錶圈加上霧面陶瓷上層。板塊式的佈局,需要先規劃好陶瓷與鑲鑽區塊的位置,再以水刀精確切割出恰當的陶瓷板塊一同嵌入白金錶圈上。除了鑽石的大小、板塊規劃,還要注意完成後的表面是否平整順暢(錶殼、錶圈、面盤都是),這都是需要事前就精密計算規劃的。據品牌表示零件的加工需要6小時,而完成一個完整鑲鑽錶殼則需要23小時的工時!至於成果,當然毋庸置疑。
務實的12.1機芯
既然投入專業製錶,機芯當然是重中之重。內裝的Caliber 12.1自動上鍊機芯,這是香奈兒近年主力的基礎機芯,花費6年研製而成,以圓為概念發想。其中,風格俐落現代,有著鏤空圓環的自動盤,則出自品牌腕錶創意工作室總監Arnaud Chastaingt的手筆。
這枚由191枚零件所組成的機芯,經NAC電鍍黑色塗層處理,這也是僅用於品牌高級腕錶作品中。機芯是由香奈兒投資佔股的新晉機芯廠KENISSI所製作。不只香奈兒,包括帝舵、百年靈、豪雅、柏萊士等幾個主流品牌也都有使用他們的機芯,端看這些品牌,也不難感覺到他們對於穩定耐用的要求了。而Caliber 12.1毫無懸念的通過COSC瑞士天文台認證。耐用、穩定、準確度都能受公評。
此外,動力儲存達70小時,這算是現代新機芯的基本性能。較長的待機時間,順應現在人可能週休二日不會配戴腕錶,週一再配戴時,腕錶也不會停擺需要調整時間。充裕的動力連帶會有更好的扭力,對於運作的穩定度也有一定的幫助。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香奈兒在規劃這枚機芯時,懷抱的絕非讓人大開眼界、連呼嘖嘖的大作,而是一枚真的能放心面對日常生活應用的務實作品。不妨再借用一段香奈兒女士說的話「我不打造時尚,我就是時尚」,投射到香奈兒投入製錶至今,或許他們從不在意向人證明他們是專業製錶,因為他們本來就是了。
編輯評語
J12絕對是近代製錶史的經典設計。2000年由時任品牌藝術總監的Jacques Helleu參考賽車與帆船賽事,花費七年構思而成的中性輕休閒運動風格腕錶(錶名來源是美洲杯帆船賽J-Class與國際12米級帆船)。設計看似簡單,但各環節都是細節。推出後一炮而紅,甚至意外賦予陶瓷時尚形象,成為熱門錶殼材質。而J12的延伸款作品,無論如何變化,都以相同風格持續擴大J12宇宙。今年發表的J12 Hyper Cybernetic是以黑色陶瓷、鑽石,描繪月蝕前的光芒瞬間乍現的生光時刻。一如Arnaud Chastaingt所言「從最深邃的黑到最閃亮的寶石。腕錶最後一部分就像被逐漸消逝的陽光照亮所反射的最後一道光,璀璨鑽石猶如月亮在全蝕消逝前的數分鐘⋯」抽象又帶些哲學。可就算不知道設計典故,J12 Hyper Cybernetic仍然是一只好看且令人印象深刻的中性鑽錶,耗時多年規劃的底蘊由此可見,而香奈兒女士當年那句「時尚會變遷,但風格永存。」說的就是這麼一回事。
資料提供/香奈兒CHANEL 0080-149-1677
部分攝影/孫萬翔
文/黃兆慶 139-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