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喜歡看人分享他買了什麼錶?

May 5, 2023

watchfred
Fred Mandelbaum是世界知名的百年靈玩家,他在Instagram上分享的收藏堪稱博物館等級。不過我們上網瀏覽別人的收藏都是出自這種逛博物館的求知慾嗎?(圖片擷取自:IG@watchfred)

《Chronos Japan》每年3月號的特集固定會做〈「時計愛好家」的生活〉,內容顧名思義就是採訪日本各地(偶爾也有海外)的鐘錶玩家,介紹他們的收藏以及買錶玩錶的經歷,同樣的慣例持續至今已經進入第11年了。諸如此類的玩家分享每次做出來總是很受歡迎,不論是日本、歐美、或是我們自己在操作的時候都一樣,讀者和觀眾通常都樂於透過這些收藏認識一位玩家,或是一窺某位名人私下都買了哪些錶。事實上不只是正規媒體,許多個人——甚至未必是所謂的玩家——在Instagram或是YouTube上自行拍攝錄製的分享內容同樣也獲得了大量的關注,幾乎可以說只要你具備了這樣的內容,即便不透過傳統的媒介也能夠觸及到大量的閱聽者。

為什麼大家那麼想要知道別人都買了哪些錶呢?如果對象是某個領域的名人的話這可能牽涉到偷窺慾望,就像我們都會好奇明星吃什麼用什麼一樣,經由這些無關本業的生活細節多少有助於拼湊出他們身為一個「人」的完整形象,滿足我們對名人私下樣貌的想像。

但如果是單純的玩家呢?有時候我們搜尋別人的分享只是想看看某支錶款在公關照外實際的樣子——也許是作為自己入手的參考,也許是像我們記者寫文章時需要補足一些官方資料沒有的細節,像這種瀏覽比較接近有目的性的做功課。還有一種情形是某些年代久遠或是少量發行的珍奇錶款,這些錶既罕見於媒體,也沒有什麼官方資料記載,想看的話只能透過實際擁有的人主動出示,閱讀這樣的分享某種意義上也是在滿足求知慾。

有些收藏的重點並不在錶款本身,而是錶款背後的故事,比如說由前CIA官員開設的IG帳號@watchesofespionage(https://www.instagram.com/watchesofespionage/)就揭露了許多帶有外交、軍事甚或是情報背景的錶款,這些錶款有的乍看只是尋常的市售款式,但背後講述的可能是一項不見天日的間諜行動,像這種分享一方面深入到手錶的文化層次,另一方面在得知了這些秘辛以後有時也會加深我們對特定錶款的感情。

以上這些分享都挾帶了或多或少的資訊和知識,閱讀它們也都具備了求知的目的或功用,但也有些分享是更沒壓力、讀起來也更不帶動機的。比如說某個人在自己的IG上貼出了剛買的新錶,這錶或許並非稀有款式,價錢也不是什麼天文數字,甚至底下敘述的故事也只是常見的「領了獎金犒賞自己一下」,就跟我們買錶的理由大同小異,但即便是像這樣平凡的貼文有時也能換來不少關注——甚至比我們記者花時間寫成的文章還受歡迎,這種分享在網路上以數量來說佔了絕大多數,加總起來的影響力恐怕也不亞於前面所謂知識型的玩家。

也許大部分的人在瀏覽別人的分享時並沒有想要做什麼學問,他們單純地只是想要知道誰誰誰買了什麼錶、或是某某錶被什麼人買了,透過這些分享得到一點認同,或是感受一下這個社群當下的脈動。分析到這個地步的時候我們好像不能再以「這則分享有沒有料」的態度來看待網路上的種種貼文了,人們會想要分享這樣的錶、以及這樣的分享會有人按讚都自有它的道理,有沒有料並不是評價它們唯一的標準。

不過我們媒體該用什麼態度來面對這個又是另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