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水錶的極限是深度還是尺寸?

Jan 27, 2023

勞力士ROLEX Deepsea Challenge
如果有天人類能夠在水下11,000米出艙活動的話,那個時候身上穿的配備搭上55×28mm的手錶說不定剛好而已。

《A Blog to Watch》的David Bredan最近在他的專欄〈Grinding Gears〉裡談到了對2022年錶界某些現象的看法以及希望它們在2023年如何發展,其中在提到幾大品牌於超深潛錶領域的競爭時他用上了一些滿尖銳的字眼。首先他用「有史以來最無意義的手錶(the most pointless watch ever)」來形容這些深潛錶——簡單來說,他認為手錶的尺寸如果不能收束在日常配戴的合理範圍內那不管潛到多深都沒意義,而這樣的態度導向了他最終的結論:如果製錶業只能透過這種不實際的錶殼造型來對抗深水下的壓力,那就證明了他們其實根本還沒克服這項技術。

Bredan這裡的措辭或許有點太嚴厲了,不過他的論調倒是令我聯想起了一個問題:多大尺寸的手錶對你來說還在「日常配戴的合理範圍內」?大小是一種相對的概念,44mm對我來說太大,對阿諾來說卻嫌太小,1960年代的運動錶為了特化防水和耐震性能而做到超過40mm時同樣被當時的人視為大到不合理,因此當今天我們想要找出一個手錶配戴尺寸的上限時勢必很難做到完全的客觀。

1994年的日本動畫《Macross Plus》裡軍方為研發中的原型戰機設置了出力的上限,因為要是徹底發揮出機體的完整性能的話裡頭的駕駛員會被重力加速度壓垮(有意思的是這台戰機最後對上的是無人機,裡頭沒人想飛多快都行);在這個例子中「機械的性能」與「對使用者而言的合理性」之間的界線很清楚:使用者撐不下去了就是不合理,但轉換到手錶這裡的時候使用者認知的合理卻有很大的彈性,技術上並沒有一個通用的標準來約束錶廠「不能做到那麼大」。

到頭來這中間的裁量還是只能交由錶廠自由心證了,相對地我們消費者對錶廠做出來的成果也會有各自的評價標準。我個人認為錶徑45、厚度18mm還算是一個日用可以容許的上限,考量到使用環境的特殊性也許可以放寬到48×20mm,從這個標準來看OMEGA的Ultra Deep(45.5×18.12mm)勉強過關,勞力士的Deepsea Challenge(50×23mm)就爆了,不過兩者的防水深度也因此差了將近一倍(6,000 vs.  11,000米)。

我相信如果願意放寬尺寸的話OMEGA應該也可以做出破萬的防水深度(當初概念版的Ultra Deep是55×28mm、10,928米),相反地勞力士也可以放棄掉一半的深度實現合理的尺寸,這裡得到的結果是兩間錶廠在性能與實用之間各自的抉擇。那麼消費者對這個結果的選擇又是什麼呢?你是寧可在深度上輸人也要讓錶能夠戴得上手、還是不管戴起來多不搭也要這個世界第一的頭銜呢?這裡也是自由心證吧。

附帶一提,超薄錶其實也面臨到同樣的課題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