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自八號航海鐘:FERDINAND BERTHOUD Chronomètre FB RSM精密時計
Feb 7, 2022
製錶大師費爾迪南·貝爾圖(Ferdinand Berthoud)出版過大量的專業書籍,且努力不懈地培訓學徒,畢生致力於實驗創新及傳授他的知識技藝。Chronomètre FB RSM精密時計便是沿襲這一傳統,讓納沙泰爾(Neuchâtel)州高等學院的一位年輕製錶師得以在畢業製作的機緣中參與了這枚機芯的研發。
配備均力圓錐輪及芝麻鏈傳輸陀飛輪調節機構的calibre FB-T.FC-RSM機芯,首次整合了深受鐘錶收藏家喜愛的兩項複雜功能:錶盤側可見的獨立跳秒機制和停秒功能。
歷史起源:八號航海鐘
今日的Chronomètre FB RSM精密時計就處於製錶大師費爾迪南·貝爾圖昔日走過的道路交匯口:集探索與傳承、精準與創新之大成。其設計靈感來自八號航海鐘,即H.M.8。
這是一款非常獨特的時鐘,其製造日期可追溯至1768年,它具有「調節機構」型的顯示設計,換言之其小時、分鐘和秒鐘的顯示系統並非同軸。這種類型的顯示可以改善讀取時間的功能,並在航海進行測量時作為參考:這就是「garde-temps」(計時器:時間計量的精密儀器)本義上的角色。
小時顯示在2點鐘位置的圓盤上;分鐘顯示也採用偏心設計,透過專門設於12點鐘位置的小盤面呈現;秒針佔據盤面中央主位,並以一秒一跳的方式規律前進(根據「跳秒」的原理)。整體運轉功能靠一枚垂直結構機芯(其建構含有立柱)驅動,並由配備砝碼的溫差補償游絲擺輪來進行調節。
獨創的立柱式結構
FB-T.FC-RSM機芯採用極其獨特的立柱式結構,其發條匣和倒置圓錐輪均以懸吊方式建構並分別申請了專利。這種均力圓錐輪及芝麻鏈裝置的設計靈感源自費爾迪南·貝爾圖大師的精密海事船鐘的特色,能以恆定動力裝置將動能傳輸給獲有專利、直接由陀飛輪傳動的中央大秒針。
這種結構能夠減少機芯的厚度,即使裝載了調節機構顯示系統並整合了獨立跳秒裝置,但機芯厚度僅9.89毫米,在同類型機芯中仍屬於非常纖薄的款型。
獨具的複雜功能,誕生於學徒研習階段
透過別出心裁的顯示設計和運轉功能,Chronomètre FB RSM精密時計將「調節機構」的概念帶入現今時代。小時是透過設於2時位置的旋轉圓盤和固定指標來讀取;分鐘是經由設於12時位置的副錶盤及鏤空刻面分針來指示;而代表精準走時的象徵-秒針,則佔據了盤面中央的位置。
盤面下的機芯增添了名為「SM」(Seconde Morte)的跳秒功能,以及一個制停擺輪的停秒裝置,可於設置時間之際停止陀飛輪運轉,將時間調至一秒不差的精確度。
遵循費爾迪南·貝爾圖大師珍視的傳統,這一複雜功能是協同一位年輕製錶學徒研發而成,他的畢業論文便是以此為研究主題,因此,他在論述中彙集了跳秒功能鐘錶的歷史、各種專利的辨識,以及特別為了將裝載該功能的恆定動力調節機構陀飛輪機芯所做的一切研究。Chronométrie Ferdinand Berthoud精密時計中心也希望能將此複雜功能直接整合至現存尺寸的機芯中,同時確保經瑞士官方天文臺認證(COSC)的精密計時性能。
跳秒和制停擺輪:精密時計中心不畏挑戰
對於所有聲稱要獲得精密時計認證的鐘錶而言,創造跳秒功能絕對是一項艱鉅的挑戰。因為要制停並重新啟動一秒一跳的中央秒針,會牽涉到三個步驟:制停相關的齒輪系、儲存在暫停期間繼續產生的扭矩力,然後在一秒後一次全釋放掉。
扭矩的規律性是恆定動力機芯的本質,所以想每分鐘中斷其傳輸60次而不影響其線性流暢運轉,真的是一項技術壯舉,這說明了為甚麼大多數的跳秒功能機芯無法獲得COSC精密時計認證。而Chronomètre FB RSM精密時計卻能擁有此認證,真不愧為製錶大師航海鐘的傳人,是一款名符其實的精密計時器。
18K金錶盤飾有手工鐫刻字樣並優雅大方地標示出「N°8」,正如FB RSM錶款的靈感來源八號航海鐘的原創款一樣。盤面上9時位置的特殊鏤空視窗讓人可清楚看見精妙的跳秒機制,而且視窗也採用具象徵性的「8」字形。
本款卓絕機芯僅限量製造20枚,至於其外觀部件則由欲訂購的收藏家來選擇,可訂製圓形或八邊形錶殼,所搭配的18K金錶盤可保留其天然的金色或施以PVD鍍層處理,賦予盤面精美絕倫的金屬反光色調。53小時的動力儲存顯示可在錶殼底蓋這一側看到,靠近FB-T.FC.RSM機芯懸置的三大關鍵結構:圓錐輪、發條匣和直接傳動秒針陀飛輪。
更進一步探究
悠久的學徒研習傳統
史上少有製錶師可拍著胸脯説自己在傳授和延續製錶知識方面能像費爾迪南·貝爾圖一樣堅持不懈。大師才剛在巴黎開立他的製錶坊,他就收了第一個學徒在身邊敦敦教誨,長達八年時間。賈克-文森·馬丁(Jacques-Vincent Martin)於1766年開始追隨大師學習,在貝爾圖身邊整整待了20年。
大師也親自傳授製錶技藝給侄子皮耶-路易·貝爾圖(Pierre-Louis Berthoud,1754-1813,被稱為路易·貝爾圖),以及一位西班牙學徒桑歇斯(Cayetano Sánchez),這位學徒負責向貝爾圖大師學習如何維修保養要送交前往征服海洋的西班牙無敵艦隊的鐘錶。費爾迪南·貝爾圖也培訓了讓·馬丁(Jean Martin),另一位才華橫溢的學徒,這位學徒與大師一起製作了一些測量經度的航海鐘和天文懷錶。
這樣的人生軌跡彰顯出費爾迪南·貝爾圖畢生的兩大主軸:研發製造航海鐘,以及不斷傳授並記錄他的專業知識與技藝。為了表彰他在製造航海鐘方面的技能,他於1770年榮獲國王及海事領域鐘錶機械大師的頭銜。而在傳授與記錄方面,他也出版了豐富大量的文獻:十幾本書及論著,還有他對狄德羅和達朗貝爾《百科全書》的貢獻。
為甚麼要傳承八號航海鐘?
路易十五擁有的八號航海鐘曾在海上進行了兩年的測試(1768年至1769年),現今保存在巴黎的法國國立工藝學院(CNAM)。
選擇這款航海鐘作為靈感來源絕非偶然:尤其是費爾迪南·貝爾圖於1770年獲得寶貴的皇家榮銜也要歸功於這款航海鐘。而且這件歷史性的傑作很可能是大師與學徒賈克-文森·馬丁攜手合作的成果,因馬丁於1766年開始為大師效力,也就是八號航海鐘誕生的前兩年。這位年輕人後來也成了頂尖的製錶師,他於1786年被任命為布雷斯特海事船鐘保藏館(Dépôt des Horloges Marine)總監。
責任編輯/TOBBY Z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