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測」手錶測得出品味嗎?

「盲測」手錶測得出品味嗎?

Feb 25, 2022

「盲測」手錶測得出品味嗎?
掐絲琺瑯傳統上公認是琺瑯技巧的巔峰,但若是以個人的審美體驗來說它是你覺得最美的面盤嗎?

年假時在電視上看了日本綜藝節目《一流藝人品鑑中》讓我對品味和手錶(以及其他任何精品)的鑑賞產生了一些聯想。簡單來說這就是一個盲測的節目,製作單位會準備兩到三種高低等級不同的奢侈品——也許是和牛、紅酒或是古董小提琴,讓參與的藝人以盲測的方式分辨哪個才是真正的高級品。

娛樂性十足的演出效果自然是收看這類節目的一大樂趣(比如說猜錯的人連椅子都沒得坐、鞋子也沒得穿),但遊戲中真正大快人心的往往是那些德高望重、成名後錦衣玉食的大牌藝人竟然錯將廉價品誤認為高檔貨,相反地平常看起來痞痞的搖滾歌手品鑑起來卻頭頭是道,像這種打破刻板印象的對比以及一反眾人預期的驚喜感或許才是這個節目在日本得以長壽播出而且收視率極高的主要理由。

身為一介買錶人在看這種節目時自然會想像同樣的遊戲如果將題目換成手錶的話能怎麼玩,比如說我們可以準備一顆手工打磨的機芯和另一顆機器打磨的讓人去猜,又或者是光靠聽的分辨出PP的三問錶和廉價的粗製品,而且就像電視節目的精彩之處一樣,如果我們把這些題目放到鐘錶玩家的社群上讓大家一起來猜,不知道玩到最後答對的會是哪些人、答錯的又是哪些人?

其實某種程度上我覺得這個節目已經算很仁慈的了,因為它的品鑑是用比較的,參賽者可以將兩三種品項互為基準判斷出高下,但如果今天我們只給你一杯紅酒、一塊牛肉,要你吃喝了以後直接說出它們是不是高檔貨的話我想恐怕連很多高手也會出錯,因為這個時候你比較的基準只存在於你的記憶中,分辨好壞必須要在心裡畫有絕對的座標。

玩錶也是一樣,我們常常與讀者共勉要建立起獨立的價值觀和審美標準就是為了要培養這樣的座標,今天如果遮住一支錶的logo和價錢你仍然有辦法分辨出好壞的話,反過來下次碰到另一支牌子大又賣很貴的錶在偷工減料時你也有辦法戳破錶廠在打混。

持續收看這個節目還會陷入一種弔詭的情形。節目中時不時會大爆冷門,眾人試了都說好的東西結果竟然是便宜貨,相對地真正的高級品大家品嚐起來反而沒特別驚艷;通常碰到這種情況的時候觀眾都會哈哈一笑說這些來賓都瞎了眼,但反過來這些人或許根本也沒在跟你講就什麼油花分布肉質軟硬,他們單純就是選了自己覺得比較好吃的那一個,如果一塊大家都覺得好吃的肉被評為「低級」,而「高級」的肉多數人吃了都覺得無感,這麼一來所謂的「高級」它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同樣的情形可能無法直接類比到手錶上,因為高級錶鑑賞的知識多半都是經過教育和訓練而來的,不像東西好不好吃那麼直覺,不過其中還是可以找到一些市場標準與個人經驗相左的例子。比如說掐絲琺瑯傳統上公認是琺瑯技巧的巔峰,單純以施作的技巧來說也最為困難,然而筆者個人並沒有特別喜歡掐絲琺瑯,反而覺得它的製法限制太多,成品的藝術性無法盡情發揮,相形之下填彩琺瑯和微繪琺瑯往往能達到更高的完成度。當然這是我自己的口味問題,只是當這種口味被放到市場標準上來衡量時恐怕也會被打到(相對)「低級」的那一邊。

這套論述走到後來勢必又會歸結到培養自己的品味、建立獨立的價值觀那一套;當然這絕對是正道,也是我一直在鼓吹的,不過這裡我們也可以單純地來想想所謂的一流、鑑賞、高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歷年來在《一流藝人品鑑中》百戰百勝的視覺系搖滾歌手GACKT(想不到吧)認為品味的重點不在於「經驗」而是「知識」;這點我深有所感,但純粹經由知識與經驗所建立起來的品味最終只會趨近於社會的普遍標準,如果真的想要發展出專屬於個人的審美觀的話,除了分辨「好壞」之外還需要加入適度的「好惡」,這樣的鑑別才有人味。

透過這套方式培養出來的審美觀未必能幫你找到最高級、最具市場價值的東西,但它或許能幫你找到最適合你的東西,如果你收藏的目的不是為了買賣的話,我覺得能不能正確地呈現出你這個人本身可能比高不高級來得更重要。前提是你不用去參加比賽的話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