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ND SEIKO 9SA5自動機芯 向高級製錶工藝邁進
Nov 24, 2021
在2020年,GRAND SEIKO推出全新的9SA5自動機芯,機芯不僅使用獨家的雙衝擊擒縱系統、無卡度游絲擺輪與36,000轉的高振頻之外,從機芯外觀設計到內部的細膩打磨,展現GS朝向高級製錶廠前進的企圖心。
2020年是GRAND SEIKO錶款推出60週年的日子,GS從原先精工SEIKO旗下的一款系列錶款,在2017年蛻變成為一個高級鐘錶品牌,一路走來其實不算輕鬆;中間還遭遇自家石英錶所引發的石英錶革命,讓GS機械錶從1970年代中開始停產,直到1998年才復活重生。為了慶祝這個別具意義的日子,GS悄悄地研發完成9SA5這枚機芯,不過先前卻完全沒有透露任何資訊。
而9SA5自動機芯是一枚結合新式雙衝擊擒縱(Dual Impulse Escapement)、高振頻(36,000轉)、80小時動力儲存、薄型化設計以及無卡度游絲擺輪(並首度使用雙層游絲)的新款機芯,從這些規格來看,完全跳脫過去9S65、9S85系列的等級,是GS挑戰瑞士高級鐘錶品牌的試金石。
9SA5機芯與同價位的瑞士自製機芯相比,擁有兩大特色,分別是36,000轉的高振頻設計,以及新式雙衝擊擒縱;其中36,000轉的高振頻設計,是GS長久以來的傳統之一。雖然大家時常聽到高振頻、36,000轉等名詞,但實際上真正量產的高振頻腕錶,推出至今,也才不過短短的55年而已。畢竟能克服零件在潤滑與磨損方面的問題,才能持續量產。
最早推出36,000轉高振頻腕錶的錶廠是芝柏錶GIRARD-PERREGAUX,廠方在1966年所發表的Gyromatic Chronometer HF錶款,內部搭載的32A自動機芯,全部通過納沙泰爾 (Neuchatel)天文台的測試。隔年,浪琴表LONGINES則是推出Ultra-Chron自動腕錶,錶款內部搭載的430及431自動機芯(前者為無日期款),品牌標榜其誤差值在每日兩秒內,或是每個月不超過一分鐘。
為了提高運作的精準度,精工也在1967年推出Lord Marvel 36000手上鍊腕錶,成為品牌的首款高振頻腕錶。緊接著GS系列也開始挑戰每小時36,000轉的新目標,廠方在1968年陸續發表Hi-Beat自動上鍊版61GS與手動上鍊的45GS錶款,同年甚至還推出10振頻的女用19GS自動錶款,創下首只高振頻女錶的新紀錄。但是精工並不因此而滿足,隔年廠方發表每個月精準度在正負1分鐘內的V.F.A.系列(Very fine adjusted之意),自動款的61GS V.F.A.與手上鍊的45GS V.F.A.同樣是延續前一年的兩款腕錶的基礎,但是精準度等級更勝前者。
但是由於V.F.A系列的價格高,銷售方面未盡理想,所以廠方推出精準度錶款61GS「Special」,精準度略遜於V.F.A 系列,但是高於一般款的GS,平均日差為-3∼+3秒,內部搭載6156A自動機芯,同樣與V.F.A系列的6146A機芯採36,000轉的設計。日後重生的GS機械錶款,直到2009年才重新挑戰Hi-Beat 36,000轉的高振頻領域,透過MEMS微機電鑄技術製作的擒縱輪和擒縱叉,以及全新SPRON材質的發條與游絲,讓41年前的高振頻GS錶款重出江湖。而GS也利用這些嶄新技術與材料,運用在全新的9SA5自動機芯。
使用雙衝擊擒縱系統
放眼錶壇,GS是目前少數量產36,000轉高振頻機芯的錶廠,另一間則是生產高振頻El Primero計時機芯的真力時ZENITH。而9SA5機芯與9S85系列機芯透過高振頻的設計,藉以提高機芯運作的精準度,讓機芯的精準度達到日誤差+5與-3秒之間(靜態的標準)。
由於高振頻的設計,會耗損更多的動能,過去9S85系列機芯的單發條盒結構,55小時的動能已經來到極致,如果要達到三日以上的動能,勢必需要改用雙發條盒結構。因此使用雙發條盒設計的9SA5機芯,也一舉將動能提升到80小時,成為目前少見的高振頻三日鍊機芯。
而9SA5機芯最大的亮點,就是採用全新的雙衝擊擒縱系統(Dual Impulse Escapement),這款擒縱的外觀與歐米茄的Co-Axial Escapement同軸擒縱,以及愛彼的AP擒縱非常類似,但都源自於1791年法國製錶師Robert Robin的直接衝擊擒縱的概念,利用擒縱輪直接推動擺輪運轉,減少可避免槓桿擒縱裝置(Thomas Mudge於1759年推出)面臨的高摩擦力與高耗能等缺失,但是直接衝擊式擒縱對於震動較為敏感,所以後來逐漸被製錶業淡忘,直到近代,才重啟直接衝擊式擒縱新研究。
其中,愛彼推出的AP擒縱幾乎完全採用Robert Robin的概念,也就是讓擒縱輪直接衝擊擺輪上的方形寶石一次,完成擺輪來回兩次的運作,所以需要搭配雙游絲與較複雜的設計結構,才能抵抗手腕震動或瞬間改變方位的問題。而9SA5的雙衝擊擒縱系統,運作狀況與同軸擒縱較為接近,是由擒縱輪直接傳輸動力至擺輪一次(推動擺輪上的方形寶石),也就是直接衝擊;而另一次,如同槓桿擒縱經由擒縱叉傳輸動力給擺輪(推動擺輪上的月形寶石),這是間接衝擊,所以廠方稱之為雙衝擊擒縱系統。
但是GS的雙衝擊擒縱系統,是透過改變寶石形狀,讓擒縱叉只需安裝兩顆寶石,因此在間接衝擊時更接近槓桿擒縱的運作模式,所以擒縱輪也就不需要兩個同軸齒輪,來推動擒縱叉的位移,算是一個簡化擒縱結構的做法。同時擒縱叉與擒縱輪都運用微機電技術MEMS製造,具有堅硬、高精密度與輕盈的特性,提高零件的耐用性與減少動力耗損。目前採用新式擒縱,且錶款價位在10-30萬之間的錶廠,也僅只有GS與歐米茄。
無卡度游絲擺輪
至於另一個影響機芯精準度的重點,就是游絲與擺輪結構。長久以來9S65、9S85系列機芯都採用平游絲搭配四臂環形擺輪,結合偏心螺絲微調快慢針,雖然這樣的組合在穩定性與精準度方面來說,已經相當不錯。但是現今瑞士錶壇的許多高級機芯,都已採用無卡度游絲擺輪的設計,讓干擾游絲運行的因素減至最低,同時可透過擺輪外側的微調螺絲來精準調校快慢。
因此,9SA5機芯首度採用這樣的組合,並設計了全新的微調螺絲擺輪,同時將平游絲升級為上繞式雙層游絲,也就是所謂的寶璣式游絲,廠方透過多達8萬多次的模擬,才選定游絲彎曲上繞的形狀。此外,機芯還搭配水平式的雙臂擺輪橋板,提高擺輪運作的穩定性,結合兩側的金色小螺絲,可微調擺輪軸心上下的間距。如此一來,透過上述的高規格設計,9SA5機芯便足以與瑞士高規格自製機芯相抗衡。
最後,9SA5機芯在設計之初,便將薄型化列為設計重點之一,透過水平式的走時輪系設計,減少機芯中央的高度,因為9S65、9S85機芯的走時秒輪與分輪是重疊的(但反而勞力士的新款3200系列機芯採用這樣的設計),也是過去精工常使用的走時輪系設計,相對比較佔空間。
另外,廠方也將機芯的手動、自動上鍊輪系儘量集中在一區,讓機芯中央擁有能放置自動盤軸承的空間,因此9SA5機芯的厚度來到5.18mm,比9S85系列機芯的5.99mm薄上15%,錶殼整體厚度則是舒適的11.7mm。
此外,現行的9S65、9S85系列機芯的日期結構並不是採用瞬跳結構,在換日的前一小時會產生些許的位移情況,所以9SA5機芯也一併設計全新的瞬跳換日結構,能精確快速的更換日期。
資料提供/GRAND SEIKO 0800-221-585
文/陳韋仁 攝影/劉信佑
126-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