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購中古錶──面盤工藝與錶殼拋光
Aug 8, 2021
這回我們要來探討的是錶殼的拋光,先補充一下上回漏掉很重要的瓷面,在上一篇(如何選購中古錶——面盤細節篇)文中有提到錶面對這隻錶價值佔有很大的比重,其重要度每個人的心頭各有一把尺。基本上時間久了錶面都會產生變化,只有用陶土去燒出來的(俗稱大明火)白瓷面或黑色瓷面不會變色,還有一種是用燒琺瑯工藝去燒的彩繪琺瑯面或掐絲琺瑯面──半透明的藍色、純白色或其它顏色琺瑯面,這些都是永遠不會變色的。
用以上幾種工藝燒出來的錶面算是最理想的材質,唯一缺點是時間久了不同溫度的熱漲冷縮會有機會產生裂紋,也就是俗稱的髮線,需要放大鏡才能看到,不然就要靠著反光才看得出來;簡單講就是不明顯的裂紋,受到衝擊或碰撞時也有可能會產生破裂的情形。
如果時間久了產生髮線的紋路,我覺得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很多人因為不能接受所以就重新再製作一塊白瓷面,筆者覺得它的價值就不如原始的面盤。因其製作工藝會有所不同,傳統製作白色琺瑯面的工藝好像已經失傳了,在早期的懷錶上常可看到,但在近代錶筆者未曾見過,幾乎都是白瓷面或黑瓷面。
另外一種金雕的面板筆者也覺得不錯,它是以18K金的材質作為面盤,再雕塑出大家喜歡的圖形或題材,雖然K金時間久了也會變色,但經過清洗後就會恢復原狀。俗稱的滿天星面盤大都以18K金的底板去鑲滿鑽石,也是不錯的面盤雖然價格有點高。而有些以天然礦石或半寶石去製作的面板,例如青金石、黑曜石、蛋白石、方鈉石、等等也很不錯;也有用皮革、羽毛、珊瑚、木頭、隕石、化石、蒔繪和稀有材質的天然材料等等,都是很不錯的材料;只是上面印的字體及商標是油墨轉印上去的,時間久了也有機會脫落,早期的瓷面或琺瑯面都是燒上去的,近代的瓷面大部份是印上去的,也有少數是燒上去的。
現在我們開始來探討錶殼的拋光,到底可不可以拋光?簡單說適度輕微的拋光應該可以被接受的,重度的拋光就會破壞這隻錶的原形,會降低這隻錶的價值。以前要製造一隻好錶的錶殼,一開始是從一塊不銹鋼板或是18K金合金板塊,用精密的模具以沖床沖出粗胚的錶殼、再以車床及銑床刨床或CNC精密加工機、加工打造出來所設計出來的,最後再經過打磨拋光,就成為你現在所使用的手錶。
當你在使用手錶時,難免會有刮傷、撞傷或碰傷等等狀況,此時如果你想讓錶恢復原狀,看起來像新的一樣,就必須要拆下機芯把錶殼送到整理錶殼的工廠經過打磨拋光,一般消費者看到會感覺像新的一樣,但對行家來講經拋光打磨過的錶殼,其線條紋路、磨沙紋跟角度平面度就會有所差別。(待續)
延伸閱讀:如何選購中古錶——面盤細節篇(上一篇)
延伸閱讀:如何選購中古錶──錶殼拋光篇(下一篇)
文/王進龍
12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