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百萬的塑膠錶
Jan 29, 2021
不少前輩買錶有所謂的「金本位主義」——這裡指的不是貨幣的金本位,而是一種買錶就要買金錶的堅持。從鐘錶銷售的歷史乃至於原物料的價格來看前輩們的堅持自然有它的道理,不過基於審美觀的改變到了筆者這一世代已經由不鏽鋼取而代之成為主流了。我明白有很多前輩對這樣的趨勢並不以為然——之前聽說過一顆金殼錶頭跟一顆鋼殼的成本價差才知道鋼錶的利潤之高,然而眼看著金不如鋼的局勢已成如今再說什麼都是徒然了。
就在鋼殼逐漸取得主導地位以後各種新興素材又紛紛冒出頭來,鈦金屬、陶瓷、碳纖維乃至於其他各種由一連串元素符號組成名稱的材質每年都愈來愈多,對於求新求奇的更新一代買錶人來說永遠不乏與眾不同的特殊款式可買。從金殼過渡到鋼殼的時候我們經歷過一番成本的檢證,而今天這些高科技材質的價值如果放在同一個標準下又值多少錢呢?為了證明這些非貴金屬材質對得起它的定價,錶廠往往會大費周章地強調它們的鋼材經歷了幾次沖壓、陶瓷經過了幾度燒製,透過不斷放大它們的製程來塑造出素材的價值感。我相信要把這些材料做成一顆漂漂亮亮的錶頭絕對所費不貲,但賣這些殼到底有沒有比金殼更好賺老實說我真的不知道;其實我也不是真的那麼斤斤計較這些成本,基本上只要你能令成品表現出高級感,讓我看到定價的時候不至於莫名其妙的話我就不會多說什麼了。
不過時下有些新材質的發展真的已經到了有點弔詭的地步了。比如說碳纖維,一開始的鍛造碳或是碳纖維層疊切削的做法還比較單純,但晚近為了要製造出切面的紋理或是加入其他顏色開始在碳纖維中混進各種樹脂和化合物,到後來整支錶看起來已經是樹脂比碳還多了,如果以成分標示的原則來看似乎說它是塑膠錶也行。以前我們常常會消遣高級錶廠,說你們講得天花亂墜的神奇合金和避震構造到頭來比不上一支膠殼的G-Shock,只是因為你們以高級品牌的身份不敢去用塑膠所以才得那麼費事,結果今天你們做出來的錶殼事實上也快跟塑膠沒兩樣了——更諷刺的是G-Shock現在迷上作金屬殼了。
兜了這麼一大圈以後現在我反而覺得前輩們的堅持真有道理,與其去追逐一些明天就會被update掉的新鮮玩意兒不如死守住這種有市場共識、經過長久檢驗的價值——雖然我還是買不起就是了。以前我不太喜歡H. MOSER連續幾年在那邊搞什麼起司錶或是錶殼種草的噱頭,事實上他們後來也比較不玩這一套了,不過寫到這裡我還真的有點想看到他們推出一支厲害的陀飛輪或是三問錶然後把它裝在塑膠殼裡,再用他們過去那種刻薄的文案為這種錶殼材質取個「雙酚A型環氧基樹脂」之類的高深莫測的名字——附帶一提,現在停車場的路面鋪的就是這個,不過我們可以把它說成「廣泛運用於汽車產業周邊環境的科技素材」,然後把它送進拍賣會看能賣個多少錢。
這麼說來H. MOSER有點像是錶界的Bank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