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ITZ GROSSMANN x 瑞博品 新作抵台
Dec 1, 2020
復興德國製錶大師的MORITZ GROSSMANN,於年初正式宣布與台灣瑞博品有限公司的合作,本月份不顧艱難,由品牌經理攜帶著從未公開發表的古董懷錶,以及五款精彩作品抵台,歷經14天完整隔離,只為表示對於台灣市場重視,這誠意十分難得。身為台灣獨立品牌代理重要角色的瑞博品有限公司,特別於11/28舉行一場VIP鑑賞會,並於12/1 邀請鐘錶媒體欣賞多款難得一見的款式。 出自於德國製錶大師Moritz Grossmann親手製作的古董懷錶多半已經失傳,多數作品收藏於德國格拉蘇蒂地區的鐘錶博物館,本次首度於全球公開亮相的的獵人懷錶,製作年份約落在1870-1880年間。錶徑51mm,設計按壓式開殼罩設計(Savonette),整體為Jürgens錶殼樣式,14K黃金錶殼且雙面皆飾有扭索紋(Guilloche)。此枚工坊自製2969號機芯,鍍金黃銅基板和夾板,主夾板上刻有M. Grossmann Dresden No. 2969,搭載16齒擒縱輪。希望藉由此枚古董懷錶的細節,呼應當代Moritz Grossmann機芯設計獨到之處。
除了精彩的古董懷錶作品外,2020年新發表的Hamatic Vintage撞舵腕錶復古限量款式、機師限定的Skylife陀飛輪腕錶、Corner Stone方型腕錶都非常適合喜愛德式機芯製錶工藝的藏家。搭載三分鐘飛行陀飛輪框架的Benu Heritage Skylife Tourbillon,是品牌製錶技術代表作,以25根髮絲設計停秒裝置,為精密測試後的獨家專利,購買腕錶的客戶,甚至可以自己的髮絲進行訂製。除了紳裝腕錶,Moritz Grossmann也是少數針對女性柔美元素,特別開創女錶系列的獨立製錶品牌。以錶耳上鏈的Twist腕錶,靈感起源自女生以指甲調整錶冠,可能會傷害光療指甲,因此將上鏈結構巧妙設定於與錶帶連接的錶耳。而另一款與珠寶設計師設計的Sleeping Beauty,靈感起源自月亮下沉、日照即將升起的剎那,藉由腕錶細膩的曲線,於各角度反射出不同光影,象徵著每天都是一個全新開始的重生理念。
19世紀中期,薩克森王朝為了改善格拉蘇蒂近郊沒落的採礦業、促進就業人口與增加經濟收益,委託包含朗格(Ferdinand Adolph Lange)在內的專業人士,於格拉蘇蒂打造可持續發展的製錶業。格羅斯曼是朗格的摯友,受其邀請於1854年從德勒斯頓遷居至格拉蘇蒂,除了開設工坊製作販售懷錶、擺鐘、航海天文台精密錶、測量儀器與製錶用具外,也規劃了小鎮生產供應鏈以及教育機構等,並如往常進行鐘錶學術研究。 懷錶彼時早已為貴族富人使用的奢侈品,彰顯身分品味亦有實用功能,是發展重點商品。除了流暢的機械運作外,材質、工藝、設計、功能在懷錶產品上非常考究。此外,當時製作販售懷錶的工坊很多,彼此互助卻又競爭,而品質和工藝有助銷售與曝光,造就產品創新。雖然不清楚格羅斯曼先生的懷錶作品與成績,但從既有少量文件看來,他的作品當時很受到欣賞,吸引海內外客戶選購。
規格:
約1870-1880年間製作的懷錶。錶徑51mm。按壓式開殼罩設計(Savonette)。整體為Jürgens錶殼樣式,14K黃金錶殼且雙面皆飾有扭索紋(Guilloche)。錶殼外緣滾邊。滴狀鎖合設計(à-goutte closures)。透明玻璃錶背。錶殼為紐約Jeannot & Shiebler Watchcase Co.供應。帶羅馬數字的琺瑯面盤。退火至藍色的梨形針。工坊自製2969號機芯,鍍金黃銅基板和夾板,主夾板上刻有M. Grossmann Dresden No. 2969。16齒擒縱輪。高精密度擺輪(chronometer balance),冠輪與棘輪的材質為斯特洛硬黃銅(Sterrometal,一種銅鋅鐵合金),兩者皆飾有三層太陽螺旋紋。擺輪具配重螺絲。快慢針以螺絲調整。鑽石蓋石(diamond cap stone,用來覆蓋在擺輪軸桿上)。藍色退火螺絲。
分析:
格羅斯曼先生於1854年遷居至格拉蘇蒂開設工坊,因此出產地應該是格拉蘇蒂(雖然盤面標誌M. Grossmann Dresden)。有一解釋為當時格拉蘇蒂未有名氣,以薩克森王朝重鎮德勒斯登來命名,在產品推廣上比較容易。這段期間,格羅斯曼先生亦推出標誌M. Grossmann Glashütte的作品。就機芯結構和修飾來說,屬於晚期較為成熟講究的設計,判斷原則在於兩大齒輪皆配飾三層太陽螺旋紋路,且擺輪夾板上已有自行發明的校調系統:快慢針下方安置刻度螺絲,透過雙向轉動螺絲調整走時精準。擺輪夾板上亦有更為細膩費時的手工雕花,且為了走時精準使用高精密度擺輪。我們合理推測該作品屬當時懷錶中更為高級的產品線,從錶殼選用當時美國知名供應商、僅生產黃K金錶殼的Jeannot & Shiebler Watchcase Co.來看,更能印證其高端產品之定位。
這枚懷錶可謂格羅斯曼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除了上述的三層太陽螺旋紋與快慢針螺絲外,採16齒擒縱輪(而非當時常見的15齒)、比較大的擺輪、階梯式擺輪夾板、斯特洛硬黃銅材質零件等,都讓這枚懷錶與眾不同。這些不同見證了他對機芯結構的研發與優化的路程,亦是區別其他製錶師作品的特色。在他的懷錶作品集中,集合眾多個人製錶特色於一身的作品已很罕見,傳世不多,而這枚懷錶為其一,珍貴程度和價值可想而知。 當時價格已不可考,這枚懷錶是品牌成立初期透過私人管道取得,整體品況佳,是珍藏格羅斯曼先生懷錶中的上乘之作,非賣品。
機芯特色
透過對於格羅斯曼先生的懷錶特色的了解,將焦點拉回至品牌機芯。機芯的重點大體分為功能與工藝。19世紀製錶業奉行準則手工製作的細膩、精準、成果,是判斷工藝價值的重要依據。藉由昔日與現今的的工藝亮點,了解品牌如何傳承並再詮釋格羅斯曼先生留下的寶藏。
三層太陽螺旋紋:常規款的太陽螺旋紋有三層,具有明顯光學深度,用於大棘輪(rachet wheel)上。大致製作方法是拿到零件後,棘輪先經過連續倒角處理。接著放置木板上打磨拋光。隨後,製錶師將零件置於自製銅質機具(其尖端塗上鑽石膏,過程中會適度補充),由內而外,與機件相反的方向緩慢地滾壓磨製而成。三層比兩層的難度在於機械操作,因為製造第二層的間距和力度要特別拿捏。
擺輪:現有錶款都已搭配自製第2代擺輪,精準度更高。常規板腕錶的擺輪較他牌的大(約10-14mm,依據款式不同有調整),在減緩空氣阻力有更好效果。製錶師拿到擺輪後初步清潔後,進行兩次平衡處理,用特製鑿針在兩側各11洞口內以刮除金屬方式完成平衡處理,此時擺輪螺絲並未拴上。接著處理擺輪十字表面的打磨拋光後,便處理擺輪外緣的打磨拋光。這裡使用顆粒規格僅0.25微米的鑽石膏(而非常用的1微米規格),以達到最佳效果。完成後,將擺輪以45度方式藉由轉動砂輪予以倒角,這裡十分重視雙手穩定度。終於到了最後鎖上螺絲和再次平衡的階段,沒有問題後便安置剩餘零件。
指針:藉由機械生產符合規格的鋼質指針,隨後打磨拋光,接著由製錶師放置器皿中,下方隔著火焰使指針受熱退火(annealing)至紫棕色。不鏽鋼受熱到一定程度後(約200度開始)表面會產生明顯顏色變化,依序是黃色(200-235攝氏度),棕色(235-250攝氏度),紫色(250-280攝氏度),藍色(280度以上)。這些溫度範圍會隨鋼成分組合或表面積等因素略有變化。目前市面上多為藍鋼指針,原因在於藍色的退火溫度範圍廣,相對較好操作。要做出MG紫棕色退火指針,溫度範圍則必須控制在260-280攝氏度之間,也就是只有20個攝氏度的區間,難度高,需要有經驗的製錶師才能達成。如果顏色不符合色卡,製錶師會將指針表面的顏色刮掉,重新拋光打磨後再次退火,一枚指針最多只能被退火三次,而品牌目前推出最細的針更只能退火一次。製作時分秒針,從原始零件至退火完成處理,共需費時8小時。
雕花:委外請合作精雕師傅手工處理、三個夾板上的文字圖示全手工雕刻、對於品質和成品要求極高(包含雕刻深度、密度、複雜度),連微調針需要的刻度條都是手工雕刻而成。尤其是花卉圖示的細膩雕刻呼應了品牌對工藝的高水準高要求。
作為品牌最高端精緻的腕錶,研發團隊一開始便決定製作飛行陀飛輪,除了呼應傳統格拉蘇蒂天文台錶(pocket chronometers)對精準性能的極高要求,也作為對德國製錶師Alfred Helwig的致敬。Alfred Helwig本人於1905年以優異成績自格拉蘇蒂製錶學校畢業,1920年發明飛行陀飛輪,是格拉蘇蒂製錶史的重要人物,許多作品如擺錘鐘仍被收藏在格拉蘇蒂博物館(昔日的格拉蘇蒂製錶學校)內。
品牌首款陀飛輪腕錶,透過機制的重新探索與研發以及高超的手工藝修飾,體現格拉蘇蒂精密製錶的傳承使命。時空穿梭陀飛輪款式的推出緣起瑞士私人飛機擁有者的特殊要求,以罕見的藍色實心銀錶盤,展現遨遊天際的恣意暢快。僅以限定形式販售給私人飛機擁有者,預計明年起開放全球腕錶收藏家選購。
特色:
除了品牌既有的完美性能與高工藝修飾外,飛行陀飛輪腕錶有以下亮點:
面盤設計:三件式設計,兩個凹入式輔助錶盤分別顯示秒鐘和小時。因16毫米陀飛輪框架而設計的超大圓形鏤空,不但平衡小盤面的偏心佈局,配上三分鐘轉一圈的陀飛輪設計,更讓人陶醉於擺輪轉動的視覺快感。因底部鏤空而缺失的十分鐘(25-35)刻度,精確還原於鏤空上方,較長的指針運用相似形的原理,確保任何時刻都能精準讀時。該設計已經取得專利。
三分鐘陀飛輪:為了平衡地心引力對機芯走時的影響,Nivarox游絲與自產Grossmann擺輪構成的擺輪系統被安置於飛行陀飛輪框架中。尤其對擺輪所需的16毫米框架直徑來說,旋轉支柱的慣性會對機芯造成巨大影響,因為擒縱系統不僅需要吸收主發條的力度,還有整體框架所積聚起來的動能。為了將吸收能量控制在最小範圍,框架中安插了中間輪,由此將陀飛輪得旋轉週期從1分鐘延長到3分鐘。走時精準度每周+10至+15秒。
陀飛輪框架:獨特的V型擺輪夾板僅搭配2個支柱(專利申請中),安置在堅固的德國銀底座上,外觀上更具辨識度。雙層游絲位於擺輪下清晰可見,使得腕錶核心一覽無遺。
停秒裝置與時間設定:目前市面上僅有少數陀飛輪款式設有停秒功能,以飛行陀飛輪作為裝置的更是罕見。該錶款配有格羅斯曼手動上鍊裝置、恢復走時按鈕、以及帶有髮絲刷的停秒裝置。設定時間時,只需要輕拉出錶冠,錶冠會立即彈回原位,無須自行壓回,同時彈性髮絲刷停止擺輪擺動,此時便能設定時間。完成後,僅需按下四點鐘位置的按鈕,即可回復走時。這種專門應用於時間校調的機制帶來了兩種便利:避免校調後錶冠返回時造成的指針偏移,以及避免錶冠校調過程中有雜質侵入機芯。
髮絲刷:陀飛輪腕錶中停止擺輪的髮束刷則是來自人的頭髮。當各類動物或人造毛髮無法運用,研發團隊苦惱到底哪種材質的刷毛可以快速停止擺輪且不會造成刮傷時,創辦人Christine表示「用我的頭髮試試好了,我等等要去美髮可以留一些頭髮帶回來實驗」,最後發現人的髮束就材質、硬度、韌性、保養來說,表現是最好的,因此最後被用在陀飛輪中,品牌首枚陀飛輪原型錶中的髮束,正是來自Christine的頭髮。帶髮絲刷的陀飛輪停秒裝置已經取得專利。
鐵梨木制動環:用作偏心秒鐘顯示的小齒輪並不會和主要能量傳遞的輪系聯動,而獨自以減速的扭力被驅動著(reduced torque),同時一發條持續對該齒輪進行制動(brake),進而避免秒針振顛。就確保此功能的持續性和耐用性條件下,研發團隊以鐵梨木作為軸杆的制動環。鐵梨木的特色是含油量高具最高等級硬度,其自然分泌出的油脂為最好的潤滑劑,耐磨損強。此解決方案的靈感取自18世紀木匠兼鐘錶師John Harrison,為打造航海天文鐘研究後的成果。
ARCAP材質輪系:ARCAP為銅、鎳、鋅的一種合金,具銀灰色的光澤,抗磁性高且保有長期良好的伸展與抗蝕性,極不易受溫度變化干擾,輪系運作上因此更為穩定。零件皆經手工修飾。
撞陀錶創作的起源是對自動機芯演變史的致敬。相對於現今常見以中心為軸心的半圓自動盤,1780年代的寶璣撞陀機芯是因應正立放在口袋的懷錶的自動上鍊機制。當因為懷錶常被正放入口袋,若是想要機芯自動上鍊,機芯擺動的軸心必須和人體同在一個軸線上,三角形的陀體配重必須高,力臂必須長,才能使機芯即使在慢步狀態,也能透過細小移動造成的動力,驅使陀體擺動上鍊,但由於無法處理機芯抗震,撞陀自動上鍊機制最終被歷史遺忘。作為傳統製錶工藝的守護者,Moritz Grossmann拾起鐘錶研究的歷史碎片,決定挑戰撞陀機制,在三年的研究下,終突破重重限制,2018年發表了撞陀腕錶,這也是品牌的首枚自動上鍊機芯腕錶。
與傳統至於中央的擺陀相比,撞陀機芯中的陀體重心離旋轉軸更遠,由此帶來的高力矩確保上鍊時的力道。可雙向擺動上鍊的撞陀體,傳遞能量高效率,配有減速輪系與防止倒轉的棘爪機制,撞陀體僅需要偏移5度(2毫米)即開始為主發條上鍊,效率較傳統自動陀高。安置兩端的緩衝彈簧亦可以吸收過高的撞擊力道,保護撞陀體。動力儲存為上滿鍊72小時。
Black Or 是錶盤供應商自創的詞彙,意思是微帶金色調的黑色,視覺呈現是一種「光由裡透出」的微妙黑色。製作技術與成果是供應商的多年獨門研發,目前是商業機密。簡單說,在德國銀面盤上手工塗上多層漆釉(lacquer),每塗一層後必須經由手工對面盤鏡面拋光,才能再繼續疊塗。完成最後塗上透明漆釉保護層。這項技術費工費時,十分依賴匠師的經驗和技巧。成色的質感是此面盤獨到處。
2019年3月品牌發表首款方型腕錶,呼應追隨品牌多年的眾多日本錶友的願望。機芯配置因其形狀有著結構上的變革,將擺輪與上鏈系統相鄰同側,優化空間使用,備有相對大的發條盒,動力儲存達到60小時。同時,本款腕錶也是市面上少數可透視機芯的方形錶,搭載102.3號高工藝自製機芯,具有品牌辨識度極高的工藝元素。目前提供大明火琺瑯、裝飾風(Art Deco)、黑色漆面的三種錶盤版本,其中大明火琺瑯面盤有玫瑰金與白金錶殼的版本,全球限量各25枚。
品牌自2015年起深耕日本市場,並於次年選在東京開設全球首間專賣店。德式腕錶美學講究實在、簡約、內斂、耐用的風格,細膩工藝修飾結合嚴謹研發的機械完美,十分體現日本錶友對職人精神的尊崇,以及對於精湛工藝品質的極高要求。在一次雙方交流際會下,偶然得知錶友們對於遍尋兼具強大工藝機芯的方形錶未果的情況,開啟了品牌建置方形錶的構思,數次討論往返後,最終於2019年3月於東京登場,並在日本取得了銷售佳績。
德意志民族奉行實用論,產品功能與實際應用價值為優劣評判,在機械工程研發上也常依此為核心命題。而Twist翻轉腕錶的誕生,正是來自解決女性機械錶的不實用處。研發創作起因於Christine一位好友的抱怨:她喜歡蒐集機械錶,但因為留著法式指甲,每次為手錶上鍊時總是覺得麻煩苦惱,很希望有個機制可以簡單快速上鍊就好。Christine進而得到靈感,和研隊商討後最終研發了翻轉腕錶,透過錶帶轉滿僅6圈上滿鍊的方式解決問題。翻轉腕錶獲頒2017年Eve’s Watch Award最佳發明獎,旋轉上鍊機制專利許可申請中。
藉由固定於錶殼6點鐘位置、且向下傾斜22度的上鍊軸桿傳遞能量。和一般錶冠上鍊相比,貼合緊密的錶帶上鍊時能夠傳輸更多能量。這些能量會先經由錐形齒輪(bevel gear)傳遞至兩個齒輪系,並轉換為速度,從而避免進入內部結構的能量過大。通過只有8齒的棘輪同樣可以避免快速上鏈時整體裝置超載。主發條有引導制動裝置,避免過大施加壓力,當上滿鍊時,可以感受到旋轉難度略為增加。正是上鍊結構不同,該款機芯的安置被移轉了30度,因此時間設定的錶冠被固定於4點鐘位置(而非以往的3點鐘位置)。
責任編輯/張依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