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製錶那些事 鐘錶放翁隨興聊——獨立製錶入門必讀
May 30, 2020
台灣玩錶的氛圍以勞力士ROLEX、百達翡麗PATEK PHILIPPE等主流品牌為導向,但也有越來越多的收藏家不願走大眾路線而不斷探索著自己的鐘錶收藏之路,最後迎向獨立製錶的世界。劉勇廷就是極少數偏愛獨立製錶的收藏家,於是請他分享一下什麼是獨立製錶?並介紹幾位獨立製錶師以及他們最擅長的工藝。坦白說,我自己對獨立製錶也不是那麼熟,這次聊完多認識了好幾位獨立製錶師。錶海無涯,學不完啊!
在繼續之前,可以先檢測一下自己對獨立製錶的認識程度;資深錶迷應該都聽過神級的Philippe Dufour、George Daniels,對獨立製錶有興趣的可能還會認識Kari Voutilainen、Beat Haldimann、Roger W. Smith等等較常聽到的大師。如果你連Rexhep Rexhepi、Sébastien Lambricht這些後起之秀都很清楚的話,那應該很懂獨立製錶了。
在今年(2020)二月份的時候,劉勇廷在「大人的時計」鐘錶社團提出了一個問題:「何謂獨立製錶?請大人回答……」短短幾個字引來超過100則的留言討論,其實有點超乎我的預期,沒想到在這個社團裡對獨立製錶有興趣而且有想法的人這麼多。
劉勇廷說大家常講的獨立製錶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可以分成幾個不同的定義,從字面上來看只要不屬於集團的品牌都可以算是,例如百達翡麗,但這樣的定義其實不是大家用這個詞時所指涉的意思。
就個人而言,他認為百達翡麗、勞力士之類只能算是獨立製錶品牌,通常我們所指的獨立製錶還帶著一種小眾、非主流的意味,必須有強烈、與眾不同的作品特色,這些特色不僅源自創意,同時兼具獨家的技術與工藝、帶有創作的精神,而不是隨波逐流追著風潮製作錶款;或許這就是獨立製錶的本質。
關於這個問題,錶友們也提出許多不同的想法,有興趣的朋友請參考「大人的時計:何謂獨立製錶?請大人回答……」這帖,參考連結在文末,我們先繼續劉勇廷對於獨立製錶的介紹。
獨立製錶是小眾,即使是鐘錶編輯也要在某些特別的場合才能遇到,甚至有些大師的傑作我只看過圖片而已。不過,劉勇廷卻已經真的玩了起來,親手把玩過不少實錶,而且收藏了多只珍品。他取下手腕上的PHILIPPE DUFOUR Simplicity說「機芯做得最好的就是PHILIPPE DUFOUR。」這個說法並不令人意外,有趣的是他只提到「機芯做得最好」,而不是最完美的錶之類的形容。這是因為每個製錶師都有他的強項,總要留點空間給別人發展吧~
在他的心裡有個世界第一的名單,除了上述的機芯工藝之外,錶殼的第一名是ROMAIN GAUTHIER,錶扣最好的是CHRISTIAN KLINGS,指針則是R.W. SMITH,而最優的面盤是VAN BRICHT的作品。目前劉勇廷的獨立製錶收藏已經涵蓋了上述各項第一(VAN BRICHT尚在製做中)。事實上,他的收藏還在擴編,其中小編最感興趣的是跟VOUTILAINEN訂製的錶款,說來這是劉勇廷給製錶師出的難題。
Kari Voutilainen是一位來自芬蘭的製錶師,提供的客製化服務不只是換換材質、視覺設計而已,也能滿足你的想像力開發出前所未有的作品。劉勇廷向Kari Voutilainen訂製了一款能夠自由切換跳秒與掃秒(傳統平順滑動秒針)的手上鍊腕錶,這個沒人做過的功能牽涉到機芯結構,做出來後還要經得起反覆操作的考驗,很有趣但有難度。這種深入參與錶款設計的互動也是訂製錶款的樂趣之一。
在AHCI(Académie Horlogère des Créateurs Indépendants,獨立製錶創作者學院,常見通譯為獨立製錶協會)的會員中可以見到許多獨立製錶師,但也有許多高手沒有在裡面。劉勇廷把所有的獨立製錶師分成老、中、青三代,1960年以前出生的(60歲以上)George Daniels(已逝)、Philippe Dufour、François-Paul Journe(F.P. Journe)等是老輩的代表;1960到2000年有Kari Voutilainen、Beat Haldimann、Roger W. Smith等中生代;近20多年的如Rexhep Rexhepi、Sébastien Lambricht、Bernard Van Ormelingen等等則屬年輕新秀。
雖然每位製錶師都有他的專長與特色,但以不同世代的角度來看,劉勇廷認為老一輩更關注製錶工藝的核心,有較深的傳承責任感,以及讓製錶工藝從本質提升的理想。
例如George Daniels發明了同軸擒縱提升耐用度;Philippe Dufour將複雜機械進一步微型化打造了第一只大自鳴腕錶,還有為了提升精準度而做的第一只雙擒縱腕錶Duality(透過差速器均衡雙擺輪頻率);而François-Paul Journe則是製作了第一款基於諧振(Resonance,或稱共振)原理的雙擒縱腕錶。他們都觸及核心的擒縱問題並懷著提升機械錶性能的理想而做。
中生代從前人與歷史汲取經驗,甚至是師徒關係的傳承,像是Roger W. Smith就師承George Daniels,成為手工打造同軸擒縱的傳人。一般來說,中生代的獨立製錶師更多著墨在強化視覺表現的技術提升,老一輩的技術升級大多還是隱藏在錶背,到了中生代則刻意要讓這些出奇的機械裝置躍到面盤上。
例如Beat Haldimann的H1中置陀飛輪、H2諧振腕錶都是很搶眼的設計,視覺效果的追求遠勝於技術、性能的改良(即使技術也是很厲害)。而Kari Voutilainen的Vingt-8 ISO看似古典,卻以獨特的分鐘顯示方式在面盤上表現出特異的時間視覺,正面就要給讓人留下深刻印象。
新生代又不一樣了,畢竟只有20多歲,以整個職業生涯來說還算起步階段,技術、工藝方面還沒有太獨創的東西,他們的發展方向大致有兩個,一種是向傳統致敬,做出融合手工藝、新古典風格的作品;另一類則是在視覺設計方面做出與眾不同的風格。像是Rexhep Rexhepi創立的AKRIVIA就兼具了上述兩個面向,機芯的變化較多。而比利時製錶師Sébastien Lambricht與Bernard Van Ormelingen所創的VAN BRICHT則是強調金雕與機刻雕花等手工裝飾。
白手起家的劉勇廷深知創業維艱的道理,他知道VAN BRICHT的機芯是從瑞士專業機芯廠BCP的陀飛輪改制而來,卻不覺得反感,畢竟年輕人創業要先借力使力,一步一步來,自製機芯仍是VAN BRICHT的目標,但無須急於一時,不同階段有不同目標,重點在把各個階段當下該做的事情做到最好。他仍看好這些新生代的獨立製錶師。
話說回來,「這只是把三個世代的特色做粗略的分類,做個參考。」劉勇廷客氣地說。不過,我覺得這簡化的分類已經可以幫助錶友對獨立製錶有更進一步的認識,畢竟對很多人來講,上述這些獨立製錶師的名字可能還很陌生,有了基本的分類參考再欣賞一下他們的作品,就會比較容易留下印象了。
上述聊到的是自創品牌走在幕前的獨立製錶師,但還有另一種獨立製錶師是站在品牌背後的影武者。De Bethune的共同創辦人Denis Flageollet在自創品牌之前就為卡地亞等大品牌做技術研發;而路德維格•歐克林(Ludwig Oechslin)博士至今仍在幕後為一些瑞士名廠貢獻心力,如雅典表ULYSSE NARDIN的Freak、天文錶、年曆錶等等,以及OCHS UND JUNIOR旗下各種以簡馭繁的功能錶款都是歐克林博士的傑作。這些就留待日後再聊了!
延伸閱讀